犹太教的耶和华信仰总结起来一共十三点,被称为“十三要义”:
●耶和华是存在
●是一个整体
●是灵魂态的、没有实体的
●是永恒的
●是唯一礼拜的对象
●耶和华的启示通过先知
●摩西是所有先知中的至尊
●耶和华的诫令是在西奈山上传达的
●《图拉》是耶和华不变的诫令
●耶和华能预知人类的行为
●惩恶扬善
●弥赛亚将会到来
●死人能够复活
基督教和《新约》里的耶和华
基督教教义里的耶和华是世界的造物主,是永恒的神,是圣洁的和正义的和无所不能的神,是超越实体的,除了耶和华以外充满原罪。根据基督教派系的不同,事实上基督教的耶和华并非一模一样的神。总的说来,大部分基督教派系的教义都包含了“三位一体论”和“基督论”这两点核心教义。
三位一体论里的耶和华
三位一体论的教义是从公元3至4世纪开始逐渐发展。经过一连串的辩论和大公会议后,最终得以确立为正统的教义。三位一体的核心思想,曾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亚大会(第一次大公会议)及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会(第二次大公会议)里通过。这个词语及其清晰的教义阐述从没有在《圣经》出现。从《圣经》记载内,耶稣及使徒没有反对申命记6:4的话:「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同时那次会议也将反对圣子等於圣父的一方判为异端。但大公会议以後,有关三位一体的争论持续了数十年。曾经有段时期,反对圣子等於圣父的势力反过来压倒支持圣子等於圣父的势力。两方势力仗赖罗马皇帝的支持互相抗衡,直至公元38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决定支持三位一体,并召开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将《尼西亚信经》确立为「国家标准信仰」。至此,三位一体的教义被确立,反对势力再次被压制。虽然有人依然拒绝接受《尼西亚信经》,结果导致猛烈的迫害。反对三位一体教义的人被审判为异端,有的被直接处死或者死於火刑。这一斗争持续了多个世纪。直到中世纪,人们再用哲学和心理学去解释教义,三位一体逐渐确立。但是现代基督教派“耶和华见证人”和一些欧美基督教牧师公开全面否认三位一体。实际上三位一体的问题只有在基督教里才会出现,只有基督教才会面临旧约的耶和华与新约的耶稣存在矛盾的困境,又要坚持一神论的唯一出路只能把耶和华和耶稣弄成一体。于是教会从印欧语法里的位格获得了灵感,把语法现象扩展到了神学中。但这一点在说没有位格的汉语的中国人那里理解起来就很困难了。
三位一体论认为耶和华在本质(ee)上是一:
初期教会曾产生过这样的问题,究竟基督在实质上(e),是不是与父相同的?亚流说,基督在实质上是与父相同的,但父比基督大。这表示说,实质或本质的相同还不足够,三位一体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在本质上为一」(oneinee)。神在本质上为一的根据,是申命记六章4节:「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独一」的希伯来文echad,意思是「合一」。这节经文不但强调,神的独一性,也强调神的合一性(另比较雅二l9)。三位都拥有神性的总和,而神在本质上没有被分割。本质上为一,也就是说,三位并不是各自独立行动的,这也是耶稣对犹太人的指斥(比较约五l9,八28,十二49,十四10)。
就位格说,耶和华有三:
「位格」(peo)一词似乎减损了三位一体的合一性,其实位格这名词,是不足以形容三位一体的相互关系的。有些神学家改用「存有」(e),就是说,「神有三个存有。」此外三者之间还有相距、关系及形态之别。位格这名词,可帮助说明,三位一体并不单是一种显现方式,而是有个别位格的存在。当我们说,神的位格有三,意思是指:
(i)每位都有神的本质(ee);(ii)每位都拥有神的丰满(fullness)。「在神来说,不是有三个一起存在或分开的个性,而是在一个神圣本质之内,有位格上的自我区分。」这与形态论(撒伯流主义)有重大的不同。形态论说,神是一位,但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三个位格的合一,在旧约常常被提及,如以赛亚书四十八章16节,父差遣了弥赛亚和圣灵,向复兴的国说话。在以赛亚书六十一章l节,父以圣灵膏立弥赛亚,给他任命。这些经文部强调了,三个位格的平等与合一。
三位格相异关系(diiohip)
三位一体内存在着一种存有(e)上的关系。父不是被生的,也不是从别的位格而有的;子是从父永远被生的(begotten)(约一18,三16、18;约壹四9)。「生出」(generation)这词,说明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子是永远从父而生的,圣灵是永远从父和子发出(eeds)(约十四26,十六7)。「发出」这名词,也说明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圣灵是父和子所差派的。我们须要注意,这些名词只是表达出三位一体里的一种关系,并不说明有等级上的分别。由于这些名词都有等级意味,有些神学家就索性不用。
三个位格在权力上是相等的:
「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