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木叉毱多毕竟是见过风浪之人,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冷冷地说道:“《婆娑》《俱舍》等论,汝尚未解,又怎敢说它们不高深?”
玄奘盯住他的眼睛:“国师能解吗?”
“当然!”木叉毱多自负地说道,“我尽解!”
这三个字入耳,玄奘不禁在心中替他叹息了一声。t/佛法广博,而人的一生却只有区区几十载,常常是学得越多,发觉自己未知的东西越多,又怎敢随随便便地说什么“我尽解”?
有才华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自负,这话确实没错。但是自负、自大也要有个度,很显然,木叉毱多有点自大得不着边际。
看着龟兹国师狂傲而又充满不屑的目光,玄奘心中再无顾忌,他一言不发地站起身来,整肃僧衣,朝着木叉毱多恭恭敬敬地拜了一拜。
这是提问的节奏,玄奘就从木叉毱多所说的《俱舍论》开始发问。
刚问了个开篇内容,木叉毱多就出现了错误,两人随即展开了辩论。
玄奘从少年起就参与辩经,他喜爱在激烈的论辩中享受思维疾驰的快乐,也善于从逻辑上抓住论敌的错误,寻找突破的方向。尽管眼下使用的不是母语,多少受些限制,但是面对傲慢而又固步自封的木叉毱多,他还是轻而易举地抓住了应对的方法。
木叉毱多开始破绽百出,逻辑混乱,词不达意。
其实玄奘也没有问过于宽泛的问题,甚至没有涉及大乘佛法,而是始终针对《俱舍论》进行提问,这应该是木叉毱多最擅长的一部经典。
然而人力有尽,知识无穷,木叉毱多偏偏就在他最擅长的领域被玄奘问蒙了。他一时恼羞成怒,干脆转守为攻,反问玄奘。
玄奘在长安跟随道岳法师学的就是《俱舍论》,在这方面是颇有些心得的。木叉毱多使出浑身解数,编织营造的攻势一波接着一波,玄奘却始终不慌不忙,不松不紧,偶尔还反诘两句。这种看似平平常常的应对,却极为难缠,木叉毱多越来越感到难以招架,大冷的天儿竟出了一身的汗。
他开始后悔自找麻烦,这些年来他一直被人高高景仰,早已不再参与辩经了,如今竟被这个东方来的青年比丘驳得气势尽失,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再加上年纪大了,没能很快让自己从被动的情绪中走出来,继而一溃千里。
玄奘也已经感到没有意思,他虽然对木叉毱多已不存多少敬重之心,但也无意咄咄逼人,只想快些结束这场莫名其妙的辩论。可这里毕竟是龟兹,又是在木叉毱多任住持的阿奢理儿寺,在场之人见到这一边倒的场面,尽管非常震惊,却也没有人贸然起来指责木叉毱多。
“我们不要在《俱舍论》上打转了,”木叉毱多有些无力地说道,“换个别的。”
于是玄奘开始转向《婆娑论》,提出的问题也较为温和,希望能够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收场。
谁知木叉毱多的心神已经不定,越乱越出错,连头上都开始冒冷汗了。
终于,当玄奘引用了《阿毗达摩婆娑论》中的一句话时,老和尚口不择言,居然大声说道:“论无此句!”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僧人中已经有人轻笑出声,谁都没有想到,龟兹一代高僧竟然说出这种近乎耍赖的言语。
玄奘也终于意识到对方的失态,他一向悲天悯人,不愿赶尽杀绝,因此立即停止,扭头看向旁边的几位僧人。却见这些龟兹僧人个个面有惭色,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一位老僧终于看不下去了,站起身来说道:“论有此句,可请经来对。t”
老僧是龟兹国的王叔智月。西域各国极重佛教,王族出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智月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国王苏伐叠之叔,此时年事已高,在佛学上有着很高的修为。世俗和沙门的双重身份,使他在龟兹佛界有着不逊于木叉毱多的威望。
一名中年僧人取来《阿毗达摩婆娑论》,智月随手翻了几页,便找到了玄奘说的那句话。
木叉毱多终于无奈地说了句:“年纪大了,记不清了。”
另一位老僧见木叉毱多神情尴尬,担心玄奘再有难题问出,忙起身道:“玄奘法师学问高深,我等都极为佩服。只是今日时候不早,恐城门关闭,倒不如改天再继续探讨吧。”
此言一出,其余高僧也都随声附和。
玄奘本就不想再多说什么,当即起身合掌道:“玄奘告辞。”
看着他颀长的背影走出客堂,木叉毱多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几名中年僧人毕恭毕敬地将玄奘送出阿奢理儿寺,眼中的敬畏之意已经难以掩饰——不管木叉毱多是如何的傲慢自大,也不论他是否名实不符,他都是当地的宗教领袖。而这位东方来的法师年纪轻轻,孤身一人,敢于向他挑战,这本身就值得钦佩,更不要说他确实十分博学善辩了。
客堂内,木叉毱多仍然坐着不动,犹如被夺去了魂魄,大汗淋漓,虚不能支。
陪同他的还有几名资重比丘,一个个也都面容尴尬。刚才那场辩经所带来的震撼直到现在还没恢复过来。玄奘的提问有如狂风暴雨一般,淋漓尽致的,没有容情,没有空隙,甚至丝毫没有给他们回旋思考的余地,然后,还没等他从震惊慌乱中反应过来,一切就都结束了。
寺外,雪又开始扑扑拉拉地下了起来,且没有半点要停歇的迹象。密密的雪花严严实实地裹住了伊逻卢城,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