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打架”事件地点就在内阁值班房,时间就是“会揖”日这一天。高拱作为内阁名义上的一把手,这一天必须在内阁等待御史们的到来。这不光是对御史们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把内部矛盾消化的好机会。免得在上朝的时候,给大家看笑话。高拱虽然不管事了,但是这种场面他必须到场。他要告诉大家,高拱还是内阁的内阁首辅,并没有彻底认输。因为内阁只有三个正式成员,所以接见御史们的也只有他们三个内阁阁员。其他的人员不是回避就是各忙各的,会见的地方除了御史们只有他们三个内阁阁老。
御史们并不是和内阁阁员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更多的人早就和这三个内阁阁员认识了。相比之下殷士瞻这个新来的,当然不如高拱和张居正了,所以没有太多的人理会殷士瞻。不是他们不想和殷士瞻搞好关系,而是他们是御史不愿意低声下气地求着殷士瞻这个新来的内阁阁员。
高拱不但是内阁首辅,更是隆庆皇帝的老师,所以御史们给足了高拱面子。御史们纷纷给高拱行礼,同时几个高拱原来的学生也给高拱行了弟子礼。这就是当国子监祭酒的好处,所有曾经在高拱担任国子监祭酒时候在国子监读过书的人都可以算是高拱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不是高拱的正式弟子,但是叫高拱一声老师或者先生,高拱不会拒绝。这些御史觉得自己有面子,高拱也觉得自己很威风。这就是殷士瞻一定要托当时还是裕王的隆庆皇帝帮忙让自己进国子监的原因。这是殷士瞻最妒忌高拱的地方之一,要不是当初高拱阻拦的话,殷士瞻也算是这些人的老师,这些人也要给殷士瞻行弟子礼。
可能是看出了殷士瞻不高兴,高拱反而更加开心起来。他不断地鼓励大家,同时提及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就是在刺激殷士瞻。殷士瞻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甚至于有一种想离开的打算。可是内阁阁员会见御史是一个规矩,殷士瞻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不懂规矩,不按照传统办事。所以殷士瞻只好忍着,就当什么也看不见好了。
一个叫韩椇的人,是一个特别会看人脸色行事的御史。他之所以可以成为御史,就是因为他会看人脸色行事。他本来不算是国子监的学生,更加不能算是高拱的弟子了,但是他厚着脸皮硬是称呼高拱老师,总以高拱学生自居。他看出高拱和殷士瞻的不对付,也知道殷士瞻是怎么上台的。所以当着殷士瞻的面,说要在不久之后的朝堂上举报一个人。这个人不但是一个无耻之徒更是一个依靠宦官出头的官员。当时文人看不起武将,更加瞧不上宦官,要是谁和宦官关系好的话,就是一个被攻击的目标。韩椇的话实在讨好高拱,不代表他真的会在朝会上风闻奏事说殷士瞻的坏话。但是殷士瞻不知道这一点,殷士瞻不是一个大度的人,更不是一个经验十足的人,所以他以为这是高拱有意安排好的事情。
殷士瞻一想到自己千辛万苦不要脸面要来的内阁阁员地位,就要被高拱破坏时,他所有的理智和镇定都没有了。殷士瞻不管不顾地这时候动手了,他打的不是这个韩椇,而是洋洋得意的高拱。两个半大老头在内阁大厅,当着一大群小年轻动起了手,这让大家意想不到。大家就算想到了也没有办法,谁也不敢上来拉他们,也没有人拉的住他们两个人。
这时候一边坐着的张居正站了起来,这个场景张居正没想到,但是张居正不能不管。高拱是内阁首辅,殷士瞻是新任的内阁三辅,除了他这个内阁次辅之外,没有人敢对他们拉拉扯扯。再说了不要小看了高拱和殷士瞻,高拱有把子力气现在比一般的壮年人还要结实,殷士瞻这么多年来养精蓄锐也不是白忙的。老两老头子火气上来了,一般的人还真的拉不住他们两个。再说了这些御史看上去好像很兴奋的样子,看来他们都在看热闹并不想真的劝架。相比之下张居正是真的想平息事态,内阁是一个庄严的地方,不是一个吵架的地方更不是一个打架的地方。再说了内阁现在张居正在当家,在他的地盘闹事他能不管吗?再说了打架的是内阁首辅和内阁三辅,传出去丢的是内阁的脸,朝廷的脸面。隆庆皇帝也会拿这件事情说事。把事情闹大了对谁都不好,当然对内阁三位大人最不好。
张居正不愧是侍卫的后代,再加上他年纪比较轻,终于控制住了局面。高拱和殷士瞻碰不到一起了,打架打不成了,开始相互攻击起来。不要小看了这两老头的嘴上功夫,他们都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手,骂起人来比他们打架本事高多了。高拱耻笑殷士瞻是一个宦官的狗腿子,依靠宦官起家算什么东西。殷士瞻则怪话连篇,说高拱气走了陈以勉,赶跑了徐阶,挤走了赵贞吉,逼得李春芳离开内阁,简直就是一个内阁的大害虫。这几个都是原来的内阁阁老,有的还是地位和资历比高拱高的人,高拱被殷士瞻这么一说真的好想有点过分。张居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担心御史们拿这些事情攻击内阁,丢了朝廷的面子,所以阻止了殷士瞻的继续诽谤。
殷士瞻敢针对高拱,是因为他知道高拱现在手里实权不大,不用担心高拱真的把自己怎么样。殷士瞻很清楚,他在内阁是最没用的一个,高拱也是一个马上要走的人,实际掌权的人是张居正。张居正才是常态说一不二的人物,是他殷士瞻不能得罪的人。但是现在御史们在场,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