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强调的是,我对于基督徒本身并无任何敌意或者不满。相反,我在这些注释中提到的所有内容都是被基督教学者自己提及过无数次的,而且有确实的古本圣经作为证据。事实上,在著名的三大圣经抄本之一,保存在梵蒂冈图书馆的《梵蒂冈抄本》(另两大抄本是《西奈山抄本》和《亚历山大抄本》)之中,教廷负责校验文本的抄写员就曾经无比愤怒地在抄本的栏间标注下在抄录中被改动的部分内容,并怒斥那些改动者为“愚蠢的骗子”。
我这里展示的,仅仅只是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公众版本的圣经,没有一本是真正的原作。而历史上,对圣经的理解与现今的那些“公论”是截然不同的。圣经,至少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圣经绝非上帝的永恒之言,它是人为的创造。
注3:王者之法,ana的另一种称谓。一般认为是从“人”升华为“神”的方法。和马虽然在第二卷后记中说将其理解为炼金术的极致这一点是他硬掰的,但纵观历史事实来看,他倒真不是胡扯。就我所知,至少有4个不同的炼金术流派有过与之非常类似的思路。为什么会是如此?见注3中提到耶稣之死的部分。事实上,在持诺斯替主义观点的基督徒中,是作为神的基督暂居于耶稣的体内(具体说,是在受洗前)从而使他拥有了行使神迹的能力。而在耶稣死前,基督背离了他。在耶稣死后,他才真正接触到更高的层次,成为真正的“神”。这个观点也深深地影响了历代的炼金术士(和许多人想的不一样,炼金术士中其实基督徒是相当主流的一部分)。按此观点,也就必然有着与耶稣同样的,从“人”成为“神”的方法,这就是炼金术最高的追求。
可以看到,在这个观点里,ana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称为是炼金术的极致,因为它就是这部分炼金术士们的追求。不过和马是否真的知道这个历史史实,我持相对保留的意见。
注4:jonba_point,sf用语,世界的分歧点。出自著名sf间军团》(日本称为《时航军团》)。角面对两种未来世界的选择,一是代表光明的jonba,一是代表黑暗的gyonchi。未来的分歧点在于主角能否将一块磁铁在那个时间点上扔到一个孩子的面前。如果他能够做到,这个孩子就将被磁铁的磁力吸引而成为一名科学家,从而进入jonba路线。如果他没有做到,这个孩子就只会捡起一块小石头,成为一名流浪工人,世界便进入gyonchi路线。
注5:依然是“legion”。
上传者的注:作者最近看来果然很烦躁,瞧本章那注释内容,大概是本书所有后注里最长的一次了。既然如此,那我也不妨多说一些。
我这里特别列举一个在本章中提到过的名字:1912年诺贝尔奖得主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这位在网上的爱迪生-特斯拉之争中无辜躺枪,实则对于现代工业化进程有极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我无意评价爱迪生或者特斯拉的贡献。不过既然有人认为达伦配不上诺贝尔奖,还编出了爱迪生和特斯拉不肯与对方分享诺贝尔奖才让达伦捡了便宜的故事,我倒是想要帮达伦说句话。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可以分为好几类。一种是搞理论的,不论是提出理论还是证实理论的,我们通常比较熟知的是这类科学家。但其实最容易得到诺贝尔奖的成就并非理论层面,而是更为现实的。以达伦为例,他没有提出了不起的理论,在物理学中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在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如果要评选出对现代社会的直接影响最大的,达伦的那次恐怕能够排进前十。
达伦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其实很简单,他发明了一种通过不同颜色的金属吸收热辐射的能力不同来自动调节开度的调节器,实际上就是发明了一种自动控制阀门。这种阀门被应用在灯塔之上,因而达伦也被称为“灯塔守护者”,“海员的恩人”。
这很不起眼,不是吗?确实。所以有人甚至愤愤不平地表示雷达和喷气马达都没有能够获奖,凭什么达伦能够获奖?
是这样吗?那么,我们就将目光移到现代,来看看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现在请抬起头来,看着你的电脑显示器。它的主要材料是塑料,来自于石油化工的产物。通过裂解石脑油等油品产生乙烯与丙烯等产品,通过聚合反应称为聚乙烯与聚丙烯。这个过程相信许多人都知道。
如果你们前往生产这些的工厂,可以看到大量的塔、罐、炉,那几乎是一座钢铁的森林。无数管道在其中穿行,可说是相当壮观。那么,这一切的基础是什么?
是在这些塔、罐、炉等等设备的管线之上,那一个个或蓝或红,或大或小的调节阀。它们控制着整个生产过程。温度、压力、流量,所有需要控制的工艺指标,都必须通过这些不起眼自动控制阀门来实现。
然后请继续看着你的电脑显示器,它工作需要的能源是电力。有人想过,发电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吗?其实同样很简单,不论是火力还是核能,其原理都是同样,通过加热水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产生电力。那么,如何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