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都市现代>辛亥大军阀>第五百四十章 顽抗到底

spn洪祥志听到这话也是心里一阵叹气,六月29号,洪祥志和俄军残部的指挥官都想着趁着苏军包围圈还没有完成形成的时候进行突围,突围战斗从29号上半夜打起,然而经过一夜苦战后也没有能够突围出去,反而因为突围强攻时让两部都受到了不小的伤亡,中军伤亡了一百多人,而俄军也伤亡了五百多。而等他们准备进行第二次突围的时候已经是现敌军主力已经是包围了他们,法突围后他们只能执行原地坚守等待援军了。

至于投降,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中方不投降那是因为国民军从来就没有投降的传统,不管局势有多糟糕,但是洪祥志以及其他军官都知道一旦想要投降的话,那么身边的那些国社党委员立马就会逮捕他们并接替指挥权,洪祥志虽然也是国社党党员,但是他却是知道自己这个国社党员和那些国社党委员是两码事,和中**队中的所有军官一样,他们都是职业军官,加入国社党那是因为只有加入了国社党才能当上军官才有晋升才能被陈敬云信任。而那些国社党委员呢,却全都是职业政治军官,平常就是负责军中宣传国社党,做的工作就是和士兵们打成一片并把国社党和陈敬云的好处告诉每一个士兵,,他们打仗是不行的,但是说对基层士兵的掌控力,洪祥志这种职业军官拍马也赶不上这些整天都琢磨着怎么拉拢士兵心思的国社党委员们。

国民军自从成立以来从来就没有成建制投降的先例,国内战争期间虽然偶有军官想要投降,但是几乎全部都是被国社党政治委员所逮捕,紧接着就是以叛国罪被判刑,不但自己丢了xng命,更是连累家人。

不管西方军队对于投降是怎么看的,但是国民军当中,尤其是国民军6军当中,投降绝对是一个禁制想起、谈起的话题,更不好说去做了。军事条令中已经十分明显,不管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投降,战死了就是殉国烈士,投降了不但个人是叛国罪,而直系亲属也不得担任任何公职,并没收个人以及直系亲属的所有财产,说的不好听些就是抄家了!

军人的叛国罪乃是中华共和国的所有罪名当中惩处最为严厉的,而且是违背了罪不及家人的民主司法原则。[

面对苏军数万大军的r夜进攻,那几千俄军会不会投降洪祥志不知道,但是他洪祥志知道自己是不会投降的,他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家族考虑,他一家中除了他自己在军中任职外,还有一个哥哥在山东省府中任职处长,而父亲更是浙江的监察厅的副厅长,他一旦投降,整个家族一夜之间就会沦为比乞丐都不如的惨状!

洪祥志沉思了口气后道:“李上尉不用太过担心,团部的增援三天内就能抵达!”

“团部那边也不过两千人,这增援而来别说救我们了,说不准还能把自己给搭进去!”李上尉依旧是有些担心。

“除了团部,师部那边也已经开始出,五天内肯定可以抵达的,所以只要我们守五天,只要守五天!”洪祥志对着李上尉说,更是对着自己说

而以区区一个步兵营千人不到的兵力加上空军的那百来人能在数万大军的进攻中坚守五天之久吗?洪祥志自己也不知道!

七月二号,似乎为了应对中苏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欧洲西线再一次爆了历史上有史以来参战坦克最多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虽然双方都没有jng心准备,最开始的原因就是前线的英军一个团临时突破了德国防线,随后英法美联军迅抓住了这个机会投入了主力扩大突破口,德国自然也是抽调众多兵力上去赌缺口,从六月份的开始的慢慢兵力汇集后等到了七月份,双方就再一次集中了诸多兵力并进行了一场大会战,七月二号,协约国的坦克带领步兵突破着德国防线时,遭遇德国的坦克部队,于是乎双方加起来过两百辆的坦克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展开交战,并在步兵的反坦克火力支援下起了坦克对决,这是一战当中第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之间的战役,不过很悲剧的是,英法德美四国的坦克自从去年的马恩河会战后就全面向厚装甲的重型坦克展,一个个都是好几十吨的装甲其八十毫米甚至过一百毫米的大家伙,而相对于他们的厚装甲,所装备的坦克炮都只能算是牙签炮了,而且这些坦克炮之前处于支援步兵的需求,大多数都是短身管的榴炮,根本就法击穿对方的厚装甲,而去年中大出风头的37毫米反坦克炮面对这些厚装甲的怪物也没有太多的作为,于是乎双方混战了一天后,双方都没能顺势多少就是匆匆撤出战场。

关闭广告

也在同一天,洪祥志少校的1812营和26联队遭遇苏军大规模围攻,中**队凭借着手中的所有武器进行顽抗,在火车战失守后,退让了城区利用城内的石头、水泥建筑进行巷战抵抗。

而这是苏军成军以来所打过的最为惨烈的巷战,同时也是国民军成军以来所打过的最为惨烈的一场巷战!

面对中**队组织的隐蔽火力,就当苏军认为已经突破了城区防线进入城内的时候,苏军进城的前三个小时里累计伤亡了三百余人,这个时候苏军指挥官也是放弃了之前的轻视,开始逐步派出城内的抵抗火力点后慢慢进。而也为洪祥志获得了最为宝贵的时间,并由于之前的巷战战果仿佛,洪祥志积极部署,开始利用城内的建筑物进行巷战。

苏军在城内苦战三天后,累计伤亡高达一千余人,而且还没能攻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章 顽抗到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