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乌兹别克首领马黑麻昔班尼汗占领撒麻耳干,建立昔班尼王朝。不久,便出兵进攻东察合台汗国。阿黑麻亲率军队前去支援。但兄弟二人均被昔班尼汗打败,并成了俘虏。其后,阿黑麻长子满速儿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满速儿无情地镇压了自己的几个兄弟,其中萨亦德和哈里勒被迫逃亡。1514年,萨亦德在印度莫卧儿王朝巴布尔大帝的支持下,返归南疆,打败了和田统治者阿“巴绊乞儿,相继攻占英吉萨尔、叶尔羌、和田等地,成为今南疆西部的统治者,建立“萨亦德王朝”,史称“叶尔羌汗国”。1516年,萨亦德与满速儿弟兄会晤,双方和解。萨亦德汗向满速儿汗称臣,仍然承认其大汗地位,维持东察合台汗国表面上的统一。
1533年萨亦德汗去世,其子拉失德继位。叶尔羌汗国脱离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实际上仅控制着焉耆、吐鲁番、哈密三个地区。1543年满速儿汗去世后,其子各据一方,互相争斗,纷纷依附于拉失德汗,东察合台汗国名存实亡。拉失德执政时期,历史学家写出了《拉失德史》,记载了当时天山南北各民族的历史。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也产生在这一时期。1570年拉失德汗死后,叶尔羌汗国逐渐衰落。
15世纪初,明朝立哈密卫,并积极发挥其作用,与内地州县相似。哈密卫曾一度成为明朝政府接待西域各地使者的中间站。但在其后,随着明朝的日趋衰败,对哈密卫的控制也逐渐衰弱。
明朝曾派使臣李暹、陈诚等到西域,他们撰写了《西域番国记》和《西域行程记》,为明朝政府了解西域形势和制定政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5—16世纪,由于整个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统一,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原居民的回鹘化即维吾尔化过程最终完成。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基本上都融合于维吾尔族之中。吐鲁番地区的汉族,哈密的回回、畏兀儿、哈喇灰也融合于维吾尔族。
这一时期,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也逐渐形成。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分裂,从伏尔加河至额尔齐斯河称“白帐汗国”,仍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统治。15世纪中叶,白帐汗国被瓦刺击败,其所属乃蛮、克烈、篾儿乞等部的部分民众在首领克烈和扎尼别克二人率领下,迁徙至楚河流域。东察合台也先不花汗将其安排在楚河附近的库齐巴什地方,这些人自称“哈萨克”。未迁徙仍留在原地的游牧居民则自称为“乌孜别克”。15世纪后半期,哈萨克的人口有所增加,牧地扩大。原白帐汗国属下的乌孜别克人继续迁入楚河流域,与哈萨克人汇合。也先不花汗去世后,东察合台汗国的七河和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杜拉特(朵豁刺惕)、札刺亦儿等部落也逐渐融合于哈萨克,哈萨克人的牧地扩展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511—1523年,哈斯木汗完全统一了哈萨克各部,形成了地域广大的哈萨克汗国。其辖地南至锡尔河流域,东南至楚河、塔拉斯河、卡腊塔拉河、伊犁河诸河流域,东北至巴尔喀什湖东南,西至玉雅克河流域。首都从锡戛那克迁到突厥斯坦城。
16世纪初,昔班尼在汗位时,乌孜别克汗国复兴,并达到鼎盛阶段。1500年,昔班尼汗率军南征,先后占领布哈拉、撒马尔罕、讹迹干、塔什干、巴尔赫等地,灭亡帖木儿帝国。乌孜别克人进入中亚农业区并建立政权后,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成为乌孜别克族。
1428年,歪思汗去世,长子羽奴思与次子也先不花争夺汗位,结果也先不花称汗,羽奴思逃亡帖木儿帝国。也先不花汗多次出兵,攻掠帖木儿帝国。1456年,帖木儿帝国护送羽奴思东归,羽奴思攻占费尔干至阿克苏和伊塞克湖以南地区后,遂自立为汗,东察合台汗国因此而又分为南、北两个部分。1462年,也先不花死,羽奴思攻占吐鲁番等地,统一东察合台汗国,并与明朝争夺哈密。1487年,羽奴思汗去世,长子马黑木在塔什干继位,统有汗国西部领土。次子阿黑麻汗控制着从阿克苏到吐鲁番的广大地区,并占据哈密。
15—16世纪,柯尔克孜族人大批进入新疆。柯尔克孜,汉代称坚昆,唐代称黠戛斯,元代称吉利吉思,一直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瓦刺强盛起来以后,吉利吉思人受到瓦刺人的侵袭,被迫西迁。他们首先越过阿尔泰山,南穿准噶尔盆地,到达伊塞克湖周围和伊犁河上游地区,其中一部分又南逾天山,达乌什、喀什噶尔及其以西地区。西迁的吉利吉思人依附于东察合台汗国,并逐渐信仰了伊斯兰教。萨亦德汗建立叶尔羌汗国时,吉利吉思人竭力援助。
汉代,新疆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r6uzhi)、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在西方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