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军侯>第七百九十二章 目光放向北

抓住了那叫机会,抓不住的那叫看别人立功,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可大着呢,李景隆怎么可能分不清楚。

再说了,天子是看不懂眼前的局势,可不代表其他人也看不懂,比李景隆还要厉害的人物那可多了去了,但是他最不服气的徐辉祖就绝对能够看明白眼下真定城的局势问题。

所以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李景隆准备立刻入宫面圣,一面是回承换帅的诏令问问天子是否还有什么隐藏的要求,打探打探天子的意思。

另一面就是要尽快做到领兵出征,不给其他人机会,免得到时候朱允炆被人点拨晓得了其中的问题,那他李景隆的机会可就没了啊,眼看着就要到手的功劳也肯定没了啊,这还不得抓紧了还等到什么时候。

不过李景隆的担心却也有些是多余了。

就说现在朝中有资格有地位能够和他争一争平燕统帅位子的人还真就不多了,而最有利的竞争对手徐辉祖却是最不可能担任主帅的那一位。

虽然李景隆很是想要超过徐辉祖魏国公府的地位,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在军事上的能力对于战局的掌握和整体眼光上,徐辉祖的的确确是要比自己强很多的,这一点根本无从否认。

可为什么朱允炆能想到李景隆,却想不到徐辉祖,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朱棣的王妃徐妙云,正是徐辉祖的姐姐。

这姻亲关系在那摆着呢,你说你徐辉祖就算再怎么忠心耿耿,朱允炆也绝对不会放下心来任用他作为平燕大军的总指挥。

之前倒还好说,朱棣没有扯大旗造反的时候,徐辉祖该怎么表现就是怎么表现,朱允炆也认可这勋贵之首的魏公府做法。

可现在就不一样了,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幌子造反,还逼着天子交出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这不就是摆明了和朱允炆站在对立面上吗,刀都快要架在自己脖子上了,朱允炆还怎么可能放心任用和朱棣有关系的人。

如果真的命徐辉祖为平燕统帅,估计徐辉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件事,甚至连去赴任的勇气估计都是没有的,能下达这样的诏令,天子摆明了就是要搞死你的意思啊。

所以对于李景隆而言,他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多少对手,眼下天子的诏书也到了手里,北上成为平燕大军的统帅显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朝廷这么大的动静,肯定不可能悄悄摸摸的就过去了,更换平燕主帅,昭告天下倒也用不着,可昭告全军还是要的,毕竟主帅都换了,这还要是不知情的话那乐子可就大了。

然而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在真定城正信心满满准备展开下一步战略部署的耿炳文耿老将军却差点没有气的一口血吐出来。

他这里好不容易站稳了跟脚,以守代攻消磨掉了朱棣的锐气,将燕军给重新逼回到了北平地界,限制了朱棣下一步的发展。

接下来,在耿炳文的计划当中,只要稳扎稳打一步步的向北部前进,不冒然的行事,不给朱棣一丝一毫的机会,那剿灭燕军便是指日可待了。

可没想到这种节骨眼上,天子居然下令更换全军的主帅,让原本耿炳文所做的一切都化为泡影,所有的战略部署行动方针都需要更改乃至全面的放弃。

这有损失吗,肯定是有的啊,但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得由耿炳文以人负责,哪怕他现在已经被撤了平燕统帅的职位,却也要担着李景隆没到之前的责任。

然而这些都是小问题,只要把握的好,接任之人按照耿炳文的想法一直走下去,相比朱棣也肯定蹦跶不了多久了。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天子更换了主帅,由李景隆来代替耿炳文,那么两个不同的主帅在战略上的部署也肯定是大不一样的。

甚至耿炳文都猜的清楚,从天子诏书上的叱责他就明白了,朱允炆是埋怨他吃败仗,不进军一味的死守而丢了天子的脸面,丢了大明皇帝的脸面。

这种近乎于根本不了解战争的话从天子嘴里说出来,其实也并非那么稀奇。

可天子用这样的借口来更换朝廷大军的主帅,这可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啊,难不成京城那些个文臣武将们都没有一个能看明白其中道理的吗,天子就不会在这种大事的决策上询问一下旁人的意见吗。

然而实际上朱允炆还真的就问了,只不过他问的是和他一样对战事一点都不了解的黄子澄。

而那些能看明白其中道理的人,要么没有资格说话,要么就是不想要得罪已经被任命为平燕大军主帅的曹国公,要么就是说出来还不如不说的魏国公徐辉祖。

也就是在这样很纠结很复杂的情况下,耿炳文所做的一切都好像是没有半分的用处,结果就是朱允炆命令他尽快稳定军心,等待李景隆率领的大军赶到,他就可以彻底交出自己的所有权力了。

虽说是很不甘心,但这毕竟是皇命,除非耿炳文也想要造反了,不然他肯定是要遵从朱允炆的旨意行事,哪怕在他看起来这旨意明显是一个极大地错误……

有人失落就会有人高兴,耿炳文的不敢相信到无可奈何完全映衬了朱棣相反的心境。

和耿炳文相比,朱棣这里在得知朝廷换帅,而且还是由李景隆接替耿炳文职位的时候,朱棣的心情高兴的都快要飞起来了,这简直是上天在帮助他一样,在最关键最需要缓解的情况下,朱棣都已经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来面对如此龟缩的耿炳文之时。


状态提示:第七百九十二章 目光放向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