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军侯>第四百六十章 琐碎的一年(上)

朝堂之上的新老交替权力更迭,朝堂之下的锦衣卫也在风风火火的执行着朱元璋的命令,在原有校检司的铺垫下,十分有效的展开了遍布全国的行动。

而更远的地方,如大宁都司等地,也都有着朝廷的旨意下发。

命令会宁侯张温主持修筑扩张大宁城,将这座原来由冯胜扩建了一次的城池再重新加大加固,以作为大宁都司的中心。

其规制有城门五开,城周长三千六十丈,濠长三千一百六十丈,深一丈九尺之数,堪称不小的工程量。

就算是有原来冯胜扩大一次的基础上,这会也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不过幸好这两次战事,让大明的劳役苦功有很多,那些个蒙元俘虏不愿意投降的,调来一批用以修筑城池就好,也算不上有什么太费力的地方。

至于为何修建的如此之大,朱元璋心里其实早就有了将大宁城作为自己儿子封地的意思,此间重镇,又是在边关之外,东连辽东都司,南接北平布政使司,正是一块兵家重地。

此等地方设立卫所,焉能不让皇家亲王镇守,交给其他的人朱元璋自己也不放心,尤其是如今兀良哈部主动投靠大明的时候,更是不能随便吧派遣将领长期镇守那片地方了,思来想去之下,也就只剩下皇子亲王镇守一途了。

至于是交给谁,这还要让朱元璋想一想,如今合适年龄且在京的几位皇子中也就剩下了十五子朱植,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权,十八子朱楩以及十九子朱橞五人。

其中朱植刚刚被朱元璋封为卫王,也不太好随便更改封号和封地,自然是第一个排除掉了。

十八子朱楩和十九子朱橞年纪又有些小,朱元璋想了想之后也将这两人排除在外了。

那么就只剩下十六子朱栴和老十七朱权了,在这两个里面选择一个,朱元璋本人是没有什么偏爱一说,无论是哪一个皇子在宫中的表现都不错,好学而温厚,忠孝直诚。

说实话这两个皇子谁去宁城就藩朱元璋都满意,只不过现在犹豫着到底选谁的好。

这想着的时候,不由得又看起了身后的地图,看一看这一处大宁都司的重镇到底是由自己的哪个儿子去镇守比较恰当。

这一看却正好解决了朱元璋犹豫的问题,陕西布政使司,长安以北的边关地方正好需要一位皇子亲王去驻守,已做靖边之用。

那现在也就不用费脑子选择了,年长一些的朱栴去庆阳,年幼一点的朱权则去大宁都司,这样两全其美正正好好。

解决了一件大事的朱元璋心情自然不错,中午都罕见的多吃了一碗饭,让随身侍奉的老內监高兴的不得了。

要知道自大马皇后去世以来,朱元璋在皇宫内院之中过得是十分不舒心,这心情不舒畅饭量就减了下来。

而作为当场皇帝,九五之尊的人,如此轻食果腹,怎么能不让下面的人担心焦虑,如今老內监见自己老爷竟然有了食欲,高兴的嘴巴都扯到后脑勺去了,好像那多吃了一碗饭的是他自己一样。

在皇宫里,陛下多吃了一碗饭是大事,但放在全天下,这自然也就不算什么了,平头百姓家的自己都要张罗着下一顿的吃食,哪还顾得上皇帝吃多吃少的问题。

大明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不会因为朱元璋多吃了一碗饭就出现什么变化,该怎么运转依旧怎样运转,该下发的诏令自然也顺顺利利的送到了北平城去。

而这一纸诏令到给朱棣打了个措手不及。

原来这位燕王殿下是最烦大宗正院的那群老家伙的,毕竟他这里王府的规制在张枫没来之前是有很多不对劲的地方,年年都要被上头那几个老头给劈头盖脸的训斥一顿,一个个仗着自己年老完全不给朱棣丝毫颜面,也就让朱棣对大宗正院一点好感都没有。

可现在朱元璋这一封诏书下来,算是让朱棣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啊。

大宗正院该设为宗人府,以前老一辈的这几年病死的病死,不能动弹的卧床不起,基本上没有谁了。

随意朱元璋索性将这些人都给送回家去颐养天年,也用不着他们倚老卖老了,转而是将皇室宗族的权力下发到了自己儿子的手中。

心里的宗人府设宗人令一人,由如今的皇二子朱樉任,往下数的左右各一个宗正自然是由三子晋王朱棡和他这个燕王朱棣来任职,至于再往下面的左右宗人,则由皇子接着往下数两个,五子周王朱橚,六子楚王朱桢。

那这么看来,整个宗人府现在就是由朱元璋的儿子们管理者,也间接的表现出来当朝的这位皇帝陛下已经有了隐退的意思。

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了,也为自己的儿子铺好了前路,只剩下一些尾巴没有处理干净,只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妥当。

朱元璋甚至能够做出禅位的行为,来为后代的大明皇帝做出表率,让这个历朝历代都有可能充满血腥斗争的皇权之位变得温和一些。

本来这是件好事,可到了朱棣这里就有问题了。

我们这位燕王殿下在以前和大宗正院闹翻的时候,可是当着不少人面说大宗正院里头都是一群倚老卖老的混蛋,连带着大宗正院本身都给骂了一遍。

可如今到好,大宗正院是没了,可宗人府和它有区别吗,现在轮到朱棣自己坐这右宗正的位子,再想一想当年他说下的那些话,怎么想怎么都有一种在抽自己耳光的意思。

但是着命令他也不能违抗,毕竟父皇的旨意都已


状态提示:第四百六十章 琐碎的一年(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