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户部的账面上,大明现在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也幸亏大明最近这几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和灾荒,否则事情就不可收拾了。
为什么会发生财政困难?难道说自己领导的国家,赋税收入居然还无法应付一些意外的自然灾害以及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么?要知道历史上许多比大明小得多的国家,进行更大规模的连年军事行动都尚且游刃有余。
难道自己真的不是一个做皇帝的料吗?朱标当时心里就有些挫败感,他听懂了陈瑄的暗示,要不是洪武年间留下的底蕴,恐怕景泰朝已经出了更大的问题,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是皇帝不会敛财。
为什么在洪武年间的时候,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以及发生饥荒的时候赈济灾民没有任何问题。而到了现在就不行了呢?
难道是因为自己能力的问题吗,经济处于不断衰退中?
可这显然背离了事实,怎么会这样,大臣们不是都告诉自己,现在大明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发达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洪武年间与之相比是望尘莫及,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陈瑄所暗示的呢?
陈瑄当上户部尚书不是偶然的,是一份奏折引起了朱标的注意,那是景泰二十四年,陈瑄在户部侍郎的职位上上奏,请皇上注意到大明几十年来的赋税收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国家的赋税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收入基本不变。开支却随着人口的增多而不得不增多,这样当然就造成一定的困难……。
朱标从那时才注意到自己所领导的帝国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虽然鼓励商贾。发展海上贸易,但是国家商业税收入竟然比洪武年间只是多了一点。
沿袭朱元璋的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为了进一步的调动商贾的积极性,朱标进一步的放松了对民间税收的管制,比如说:婚娶丧祭时节礼物、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买既税之物、车船运己货物、鱼蔬杂果非市贩者,俱免税。
对日用品的生产和流通采取轻税政策,对商业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措施,定商税,还规定书籍笔墨农具。……、舟车丝布之类皆免税,并下令裁撤税课司局四百余处,使商税大大简约。
而朱标又利用建立的海关,统一了税收,减轻了商贾们的负担,这一切虽然鼓励了商贾,但是无疑也打击了国家的税收政策,以另一个时空纳税人的身份来衡量一个收税者的心里,国家怎么能不尴尬呢?
因为朱标的大包大揽。朝廷不但要维系正常的运作,而且要兼顾勇王朱棣的绝大部分军需,因为这是朱标的承诺,也是维护朱棣在异族大军中的威望。这部分开支已经是很大了。
作为一个仁君。朱标每逢灾荒之年,对于灾荒之地的救济、重建都大包大揽在朝廷身上。还是皇室队伍中的成员日益壮大……等等很多种因素,让朱标陷入了为难之中。
仔细的反思了自己的错误。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身为一个九五之尊的统治者。却大部分的时间用一个被统治者的思路处理事情。
而在接下来的不断了解中,朱标越来越感到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历朝各代中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大头。也就是盐茶专卖,到了如今,政府却获利极少。
因为官营食盐根本无望截断私盐市场,因为正盐的价格毫无竞争力。在大明,私盐贩卖在一些地区已经有固定的市场,由于朝廷投资不足和接连的管理失误而受到妨碍,完全不能有效地利用可获得的全部资源。尽管这些资源十分丰富,可以想象其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但是专卖制度无力去开发这些资源。
朱标却没有正确面对这个问题,缺少经济知识的他,虽然接到了很多大臣们的奏折,言明私盐对于朝廷财政的危害,但是以为有海关,而私盐问题在另一个时空的几百年后依旧没有解决,所以朱标索性放开了价格,来打击私盐的猖獗。
价格越低私盐的利润也越低,相对而言私盐贩子就会少了很多,而价格低的最终受益人始终是老百姓,因为大家都可以吃到便宜的食盐了。
所以朱标一直的思想就是降低价格和私盐竞争,努力缩小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并一直认为自己作的不错,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柄双刃剑,虽然伤了私盐贩子的利益,但是也大大损害了官营食盐的收入。
至于茶叶方面的收入就更是少的可怜,虽然在洪武年末杀了贩卖私盐的驸马都尉欧阳伦,但是现在依旧没有改善,户部拿出四川的数据就可以说明一切了,在四川课税的茶叶数量超过五百万斤,还不包括朝廷的官方茶园生产的茶叶。然而到了近几年,每季四川征收的茶叶收入总共还不超过二十万贯。不可否认的是广泛存在私贩茶叶现象。其他省份的茶课也是名存实亡。
按照道理说,税收本身就低,但是偷税漏税现象却相当普遍。海关虽然成立,朱标又大量的启用了兼容商贾的永嘉学派为主要官员,但是朱标从内厂受命之后,专门查探得知一个十分不好的消息。
兼容商贾不一定是懂得经营,大明的海关本来就是在朱标懵懵而懂的情况下建立的,再加上他身为皇帝,不能整日把精力投放在这个上面,也没有明确的昭示,因为朱标本身也不懂得这个。
受到陈瑄提醒,朱标命令内厂查探海关的工作流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