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穿越重生>南明鼎革>第195章 食盐--一路妖魔鬼怪吃唐僧肉

在潼川州建立县衙门、乡公所,驱逐流寇,清剿盘踞在各地土匪恶霸的同时,杨麟将更多精力放在扩军与革新明末弊政基础之上。

此次潼川之战,共俘虏万余人,再加上那些土匪无赖,地痞恶霸什么的,俘虏人数更多了。

按照过去经验,除挑选年轻力壮,品行端正之辈进入义勇军之外,少数惯匪进行劳教之外,其他的则交于地方乡里长看管。

兵源除了来自俘虏,最大来源就是地方保安队,或者自愿入伍的壮丁。

被大西军统治两年,地方破败不堪,很多家庭经济生活非常困难,有的更是难以为继。

一些家庭人口较多,家里没有多少粮食的,也希望家中壮劳力能够外出谋求一条生路。

那些孤身一人的,也希望出去闯闯。

参加义勇军,有五两银子补助(饥荒年也超过四担大米),每月有1两多银子,完全可以解决一家生计。

短短半个月,义勇军扩军两千,现在王树极、马鸣銮两个独立营扩编为两营制团,其他各团则更扩充为3营建制。

除此之外,最大变化就是组建独立佛朗机炮营,以配合战场作战。

在潼川州之战中,刚刚组建的炮队大方异常,战事刚刚结束,杨麟决定组建由樊明善负责的佛朗机炮营。

佛朗机炮营满编500人,含四个佛朗机炮大队与一个后勤大队。

与其他地方不同,潼川州存在大量小的盐矿,在前世死海文明全世界,在潼川州遂宁县也有这样一个死海,蕴含着大量盐矿。

在封建王朝纸币等金融工具还未开发之初,食盐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在一定情况下替代现代金融成为国内最赚钱的行业。

新政慢慢推开,地方逐渐安定,在众官员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杨麟则将注意力放在盐赋上面。

在顺庆府的时候杨麟就关注盐政,但顺庆府不产盐,当时主要关注食盐销售环节,潼川州则不同。

《管子?海王》记载,管仲为齐桓公算了一笔账:一个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1000万的总人口中应纳税的人约100万,每人每月征收30钱,一个月也就3000万钱;

但另一方面,只要每升盐加价2钱,因为食盐销售严格按照户籍实行“计口售盐”,每月即可多得6000万钱,远超过每月30钱高额人头税带来的收入。

在汉武帝时,通过桑弘羊推行食盐民产,官运,民销等专卖制度,为抗击匈奴带来大量金钱。

虽然隋朝有废弃食盐专卖制度,到唐朝末年方重新施行盐铁专卖制度,经过数百年发展,盐赋成为仅次于田赋丁赋的全国第三大税赋。

在明朝的时候,蓬溪、郪县、遂宁等各地都相继发现盐矿,当地民众开采,然后卖到各地州县去。

在东方小的时候也曾经多次听爷爷谈起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到蓬溪挑盐来买,可以说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明代遂宁食盐保证了整个川东北食盐供应。

现在控制了潼川州六县(蓬溪、射洪、潼南、遂宁、乐至、安岳)之后,这天潼川知州秦民汤召集八大盐矿矿主,潼川州四大盐商,几个私盐头子来到衙门。

现在看到会场上竟然同时出现盐场主,出现盐商,出现私盐贩子,不要说这些人,就是旁边的衙役也感到气氛紧张到极点,有的甚至紧握着手中的板子,稍稍不对就冲过去痛打一顿。

大家互相用眼睛鄙视着对方,如果不是身处衙门之中,可能有的人已经冲过去扭打在一起,而就在这时一个衙役高声喊道:布政使大人到,大家请保持安静。

听到这些,这些人连忙整理了一下衣裳,看到杨麟走过后抱拳问好(明朝不同于清朝,人都有相当的人格的)。

杨麟转过身,看着众人笑道:“大家请坐吧,大家可能也知道我的口头禅是税赋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为地方官就应该为民众争福利啊。

各位,这两天我看史书,有一点感到非常不明白,现在特的向各位大家请教。

《宋史?通货志》说宋朝盐引每张,价6贯,也就是每引相当于需要6两银子的税赋,每斤食盐北宋要缴纳要缴纳30文铜钱作为税赋。

我大明将全国分为10大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食盐重量为300斤(大引)。

万历四十五年时改为纲盐法,官府不再干预盐务,只管抽税,一小引盐(200斤)只需要缴纳2两银子,每斤食盐10文铜钱,远远低于宋朝水平。

大家说说,我大明官盐是不是应该卖得比大宋低?”

众人一愣,对古书大家没有研究,但杨麟既然这样说,大家都纷纷点头道:“大人,我大明皇帝体恤我们商人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啊,大人,我大明施行仁政啊。”

杨麟乐呵呵一笑道:“是吗?朝廷既然如此善待我们商人,我们商人也要善待普通乡亲啊。

在《宋史?通货志》上清清楚楚写明一斤盐市场卖价不过50文铜钱。

反观我们大明,官府税赋只收到每引2两银子,每斤盐不过10文铜钱,你们看看,你们到底买了多少银子?

官盐市场零售价格有的地方买到2,3钱一斤,私盐也买到60文铜钱,大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情?”

众人大惊,听说在顺庆各县已经放开食盐买卖,只要给予一定保证金,只要缴纳正常赋税,食盐可以自由买卖。

稍稍一改变,市面上盐价由300文铜钱一斤降低到100文铜钱,现在杨


状态提示:第195章 食盐--一路妖魔鬼怪吃唐僧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