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穿越重生>崇祯十七年秋>第454章所向披靡上

“阁部准备什么时候攻城?”\u000b“全州城墙虽然之前被成功破坏,但想要攻打还是要做些准备。”\u000b王彦用马鞭一指护城河道:“这护城河与晋江相通,甚为宽广,填起来费时费力,本阁欲借成功战船,杀入护城河,士卒从船上架梯,直接蹬城,成功以为如何?”

按照规格,泉州的城墙在三丈左右,但有些地方被破坏,墙朵、敌台都被拆掉,郑氏的大船驶进护城河,船有城高,士卒从船上架梯子攻城,确实比填河架梯攀登要容易许多。

“泉州本就是良港,海上船只可以从晋江入护城河,从水门直接进入城内。阁部所想之法,卑职赞同,但是城中的防守器械,到底如何,却要先摸清楚。”

王彦明白郑成功的意思,如城内火炮众多,那战船驶入护城河就会成为清军的靶子,木头船终归不如砖石城抗揍,“正是因为如此,本阁才让刘顺先行试探,成功的战船,也要做好准备,面对城墙的一面,全部要涂上稀泥,防止清军火箭烧船。”

“阁部放心~”郑成功拱了拱手,一行人已经回道营前,在分别之时,他又说道:“阁部,成功还有一事与阁部相商。”

王彦笑道:“可是物资分配之事?”

“不错,卑职以为此事须要先定个规矩,以免两军将士生隙。”

“之前本阁与成功约定七三,但这次成功出人出船,付出甚多。不如我们来个赌斗如何?”王彦看着郑成功道:“这次如果本阁人马先破城,那就维持七三不变,如果成功麾下儿郎先破泉州,那就五五开,成功觉得如何?”

泉州城下王彦的兵力,是郑成功的两倍有余,先破城的机会,肯定要大一些,但郑成功却欣然应下。

“咚!咚!咚!”\u000b次日,明军大营之中,鼓声大作,百面巨大皮鼓同时敲响,鼓声惊天动地,城头清兵吓得心惊胆战。

忠武镇的士气也随之调动起来,三千名士兵列队整齐,杀气腾腾的蹬上三十多艘福船,每艘船上,配有两架连夜做成的排梯。

这种排梯直接用高五丈竹竿做成,锯成约四丈长,二十根为一排,先用绳索困扎,再用大铁钉固定,一头还有倒钩,只要横倒下去,挂在城墙上,就能在福船与城墙之间,行成一条平坦的小道。

此时随着明军士卒蹬船,明军的火炮,开始“轰鸣”起来,青烟弥漫,砖石飞溅,打的城头清军抱头鼠窜。

王彦的四门红夷大炮,在这时就显现出来了他的威力,一炮下去,墙朵顿时打的稀烂,不过与之相比,被郑氏水师轰击的泉州南城,无疑就更加惨烈,郑氏炮船齐齐开火,特别是其中双层甲板的三桅战船,侧舷三十门火炮齐发,简直要将城头变成炼狱。

这时,三十艘战船已经驶入护城河,城上清军的火炮,弓箭,开始与船上火炮、鸟铳护射,炮弹砸中桅杆,桅杆顿时折断,刘顺一挥战刀,喝令道:“架梯进攻,火铳掩护!”

在轰隆隆的战鼓声中,明军发动了第一次进攻,三千名忠武镇的士卒在主将刘顺的率领下大举进攻泉州西城。\u000b明军鼓声如雷,喊杀生震天,排梯从楼船上倒下,一头用倒钩挂在城墙上,一头立刻用铁钉固定在船上,守为西城的清将廉彪,见此连忙让清军却掀掉排梯,但却被倒钩挂住,一时没有办法。

“放火箭~”明军从船上蹬城,这种情况,清军完全没有遇见过,准备的雷石滚木,基本都没了用处,只能疯狂的射箭,放铳,火箭如雨点,铺天盖地射向从排梯上涌来的明军,又叮叮当当射在战船之上,不过船上涂抹了泥巴,收了船帆,火箭的作用并不大。

但清兵也找到了对付明军的方法,几人合力将三百斤的佛郎机小炮抬起,换上实心弹,对着排梯上的明军,开上一炮,一打就是一串,明军士卒在梯上无处躲闪,被炮弹砸得血肉横飞,两边箭矢又如暴雨般射来,明军士兵死伤惨重,纷纷惨叫着从梯子上摔下,掉入护城河中,鲜血将河面染得殷红。

一队士兵死伤殆尽,另一队又迅速攻上,战斗开始惨烈起来。\u000b王彦专注地望着清兵的防守,这些久经战阵的清兵,在临场应对的方面,确实十分犀利。\u000b“国公,弟兄们死伤惨重,是不是让他们撤下来?”几名将领忍不住求情道。

王彦眯着眼睛,摇了摇头,“现在还不行,继续擂鼓催战,本阁要看看清兵还有什么手段。!”\u000b明军这边战鼓不停,刘顺见士卒冲了几次,虽然有人蹬上城墙,但很快又被赶了下来,心里一急,抽出长刀,亲自冲锋在前,在清军的箭雨之中,明军士卒,再次向城头发起进攻,城上的火炮不停开火,城上城下哀号惨呼声一片。

‘当!当!当!’\u000b就在这时,明营之内战鼓停歇,王彦下达了撤军的命令,鸣金之声传开,明军士卒全都撤退了下来。

船上士卒拔掉了铁钉,扔掉排梯,战船远离。

明军的第一次试探性攻击以死伤四百余人,损失一艘战船的惨重代价而告终,尽管死伤惨重,但王彦对清兵的防守也有了底数。

众将聚集在一起,王彦遂即笑道:“成功以为如何?”

“之前职下将泉州火器全部运走,看来城中火器一直没有补充,方才炮击时,南城还有火炮零星还击,等到西城这边开始攻城,南城的清军就彻底哑火,估计是把火炮都移动到了西城。如此看来,


状态提示:第454章所向披靡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