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崛起在大明>第二百五十七章 卢氏山区

回到终南山根据地的前两天,李自成并未过问根据地的一干事务,也没有立即实施见董如兰之时新生的那个主意,而是好好地陪了高桂英两日,游走在根据地的村落与田间,说说笑笑,两人好不甜蜜!

恩爱的模样,羡煞旁人。

第三天的上午,根据地类似于衙门的地方,书房之中,李自成与李长茂相对而坐,后者有条不紊的汇报着各个根据地的情况。

“老大,目前为止,咱们在陕西的根据地大大小小足有四十五个,遍及陕西各地,几乎占据了所有的山脉,总人口将近百万,总民兵预备役人员差不多占据了两成左右,有二十万之众。除了农忙之时,这些人几乎全都进行你制定的那些军事训练。”

“嗯不错,平均下来,每个根据地也有五千人的兵力,足以应付任何突变,保护根据地的安全了。”李自成满意的轻轻点头,适时地点评了一句。

“老大,你说的不错,相比游荡于陕西各地的起义军,动辄就是上万人,这点人马虽然显得少了一点,但好在占据着地利,又有着长期的最严格的军事训练,战力完全可以比肩于朝廷的那些精锐之师。所以,自从各个根据地相继建立以来,虽然经历过不同的乱军侵扰,但一直都能保持不败之地。就算是官军入山围剿,也能轻易将其击退,并给于重创。”

言语之间,李长茂是说不尽的高兴,这个时候,李自成忽然问道:“对了,咱们的粮食和兵器储备的怎么样?尤其是火器,研制的怎么样了?又有多少?”

很显然,李长茂早就有所准备,想到了李自成会有如此一问,张口就答道:“老大,目前为止,所有的根据地加在一起,储藏的粮食足够百万人吃一年的,兵器还可以在装备二十万人的兵力。至于火器方面,火铳制作了两千把,火炮只有五十门。”

李长茂缓缓回答之时,李自成也在暗暗思索着,消化这些消息,总储粮的数量完全出乎他的意外。

毕竟,也就三年多的时间,四十五个根据地是在三年内相继建立的,有的成立不过半年,收成勉强维持自给自足。而那些成立久的根据地,不仅要维持自身的所需,还要供应那些新根据地的粮食等物。

所以,一听到储粮足够百万人生活一年,李自成还是大大惊讶了一下子。

当然,李自成也很清楚,李长茂所讲的储粮不仅是指小麦、谷物和玉米等农作物,应该还有红薯,而且后者还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否则,储粮绝不会有这么多。毕竟,小麦等物的生长周期和种子的限制在那里。红薯却远远不同,只要有秧子,截成一节一节,插在土里就能生长,长出红薯。

听到兵器和火器的数量之时,李自成的眉头微皱了一下,下意识的说道:“兵器和火器怎么那么少?”

“老大,是这样的,陕西本就不是盛产铁矿的地方。而且,冶炼铁器,需要大量的煤炭,现在的山西战乱频发,咱们根本就不能从山西大量弄到煤炭。两者限制之下,铁器的产量也就越来越少了。”李长茂面色如常,徐徐回道。

这个时候,李自成的神色也恢复了正常,面露恍然之色,心里也在想着:“看来,将陕西作为兵器的供应地很不成熟,煤炭和铁原料两者尽无,没有一个占据先天优势。如果从其他地方运,代价太大了。看来,我该加快在山西等地建立根据地的步伐了。”

似乎想到了什么,李自成接着又喃喃自语了起来,听得李长茂模棱两可,一头雾水的样子,不明所以。

“抗日战争之时,难怪革命前辈在太行山建立根据地,不仅是因为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还有山西盛产煤炭,铁矿储量丰富,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制造兵器。”

“老大,你说什么呢?”李长茂被李自成这无厘头的话语弄蒙了,试探性的问了一句。

李自成猛然清醒了过来,意识到自己的自语之言,不禁有些觉得好笑,同时应付的回道:“没什么。”

然而这时,李长茂似乎想到了什么,眼前一亮,有一些恍然地说道:“老大,你说铁矿和煤炭,这倒提醒我了。”

“呃李先生,你这话怎么说?”李自成心中一动,适时地问了一句。

“老大,是这样的,据我所知,河南的河南府卢氏山区,那里崇山造天,牙距趾错,地势非常的险要。在那里有一群失去土地的百姓,为了能够活命,能够养家糊口,这些人不得不聚在一起,私自开矿为生,朝廷称其为矿贼。老大,如果咱们能够将其拿下,占领那里,铁器缺少的问题就能得到暂时的缓解了。”

说完之后,李长茂平静的神色终于出现了一丝波澜,希冀的看着李自成,一副很是期待的样子,隐隐泛着自信之意,好像李自成一定会答应一般。

然而,李自成点头默认赞同之时,却想到了许多,结合起义军在山西与黄河以北的不利局面,心里暗道:“看来,撤离的方向又多了一个选择,不仅是卢氏那里的山区有私矿,接受就能生产。”

“而且,那里的地理位置很是微妙。虽然是在河南府境内的西部。但他向西穿过陕西的一小片地带,就能进入多山的天府之国,四川,轻易就能躲避官军的追杀;一路向南,穿过南阳府之后,就是湖广之地,朝廷在那里的兵力也是少得可怜,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思及于此,李自成没有再犹豫,心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七章 卢氏山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