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四百零九章 巴尔博元帅

说到意大利步兵师的配备,现阶段还主要武器是,34门100毫米野炮、30门81毫米迫击炮、8门47毫米反坦克炮。

而且这些火炮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一战时从奥匈帝国手中缴获来的,其余部分也多半是用意大利本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自己生产的老式部件所组装。由此不难看出,意大利军队使用的火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了。

可是墨索里尼不这么想啊,他觉得自己该赢,觉得意大利王国以逸待劳,突击战士疲惫,士气低落的法军,就没理由输。

在他看来,眼前那位阻挠自己参战的小小中将,多半就是因为胆小怕事,害怕打仗。

“别在可是可是的了。”墨索里尼不耐烦的摆了摆手,打断试图继续劝阻的中将道:“这一战,我们只需要死个几千人,就能作为参战方加入到最后的和平谈判。意大利王国,没有理由不参与进去!”

是啊,看样子法国马上就该投降了。这个时候不去分一杯羹,那意大利不就等同于错失了送到眼前的良机吗?!

波兰战役的时候,意大利就因为考虑过多,而失去了分赃的机会。现在法国战役也快结束了,岂能重蹈覆辙!

“不用担心,根据我的研究,德国人之所以战无不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们拥有装甲师,集中使用坦克作战。”

虽然墨索里尼在军事上是一个半灌水,可他整日里看莱因哈特在信里念道:“德国集中使用装甲部队,闪电战天下无敌之类的话。”现在也或多或少具备了一定的观念。

“别忘了,会集中使用坦克的可不止德国人一家。”墨索里尼故作高深的笑了笑,他带着一种指点江山的气势对将军们说道:“本领袖早就深刻研究了德国人的战术,并下令成立了3个咱们意大利的装甲师。现在,我们意大利也有了闪电战的底气!”

这就是战争中不可避免的东西。你德国人可以在莱因哈特的干预下提前拿出新战术,占尽前期优势。可相应的,别的国家也能趁机学习德军的高明之处。

第三帝国的装甲部队,横扫波兰,力压法国,在给世界带来震惊的同时,也为全世界送去了经验。

别的国家先不说,就算是意大利这种机械化水平极低的国家,也在德国的影响下,为建立集中使用坦克的装甲师而努力。而想英国,美国,苏联这些工业底子更加雄厚的国家来说,组建装甲师也就更加理所应当了。

不过,学归学,但能不能学会还是因人而异的。

墨索里尼,这位领导着意大利的独裁者,在学习莱因哈特的装甲战术时,就只学的了皮毛,而没有领悟其精髓。

就拿他在意大利陆军中组建的是那3个装甲师来说吧。虽然总共拥有坦克1200辆,但其中的近1100辆都是3吨重的13轻型坦克,装甲很薄,步枪子弹即可穿透。

而且这些意大利薄皮坦克还有一个巨大的最大特点,那就是没有安装火炮,携带的主要武器仅为一挺机枪。就算是意大利自己的装甲兵将领们,也戏称这种早已被英法德淘汰的袖珍版坦克是“胭脂盒”,也有称之为“沙丁鱼罐头盒”的。

事实上,墨索里尼不清楚他的那些袖珍坦克并不像德军战车那样适用于作战,而是只能作为战时运送弹药的辅助工具,作为长得像坦克的小运输车而存在。

而他那另外的大约100辆6吨重的意大利16中型坦克,也还一时还不能开赴前线。

究其缘由,是因为其火炮瞄准器有毛病,需要检修。否则的话,开上前线也打不准。

再加上当时敌对方的英国或者法国装甲部队配备的多半是13吨以上的中型坦克,在他们面前,墨索里尼的这几个装甲师也是徒有其表,不堪一击。

“尊敬的领袖......”这位焦心如焚的意大利陆军中将真的很想大声说出来,告诉墨索里尼,告诉他意大利的装甲部队和德国那些装甲部队更本不一样,告诉他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是有差距的。

既然在意大利都没人指望你墨索里尼成为莱因哈特那样全知全能的人物,那你也别非得要求意大利德军队变得像德国军队那样战斗力爆表啊!

可惜,欲言又止的中将最终还是被懂得看眼色的伊塔诺·巴尔博给拦了下来。

这位意大利空军元帅,可谓是意大利高层里少见的几位能人了。

由于墨索里尼的提拔,巴尔博在1929年至1933年间担任意大利王国的航空部长,虽然此前他对飞行一无所知。但他很快学会了飞行,并且着手重组意大利皇家空军。

在职期间,他努力发展意大利的军事和民用航空事业,力图把把意大利空军打造成一只最精锐的尖刀武力。巴尔博一向强调,只要拥有了制空权,意大利陆军就算打的在不济,也不至于失败。

毕竟,空军既可以在陆军进攻时支援攻势,又能在陆军撤退时掩护性轰炸追击敌军,可谓是巴尔博心中的万金油兵种。

不够也可能由于他声望很高,引起墨索里尼这位自负独裁者的疑忌。

于是在1933年底的时候,巴尔博他在被升为空军元帅的同时,又被免去在空军的职务。

这一点,倒是与莱因哈特把勃捞希契升为陆军元帅,同时免去其陆军总司令职务的手法颇有些相似之处。

当然,墨索里尼和莱因哈特的动机却是完全相反的。莱因哈特降职勃捞希契,是为公,为国家。而墨索里


状态提示:第四百零九章 巴尔博元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