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4月16日,纠集了多方势力的挪威战役,终于迎来了高潮。
原本已经被英法联军完全主导的战争节奏,因为德军30师的果断出击,而重新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英法远征军总兵力超过两个师的联军,距离攻下挪威首都,就只隔了一个德国师的阻碍。虽然只要击破这最后的阻拦,远征军就能在挪威取得最终胜利,可是,谁也不看好这场对决的结果。
战争已经进入了激烈的部分,双方也拿出了全部的实力。
战争,已经由一开始先头部队的互相试探,变成了压上全部主力的决战。
疲惫的英国士兵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在利勒哈默尔的各大要道上不断调动,然后涌上前线。外围的阵地,虽然因为法国阿尔卑斯步兵团的加入,而稍微巩固了一些。但接连到达战场的德军第30师主力,却又一次把防线压的摇摇欲坠。
先前德军发动突袭的那个营,虽然作战素质强大,配合有序到位,可他们毕竟还没有使用重武器,是处在和英军火力基本一致的水平上。
那时候,远征军还能依靠同样擅长陆战的法国步兵与之抗衡。
可现在,德军主力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敌人,还又更强大的武器。他们一轮接一轮的向远征军防御阵地倾泻着炮火,尽情的发挥着他们的火力优势。
谁都知道,没有重武器的远征军,绝对不应该在阵地上与拥有不下一个自行火炮营作为火炮支援的德军硬碰硬。只要德军还有炮弹,他们哪怕是呆板的用炮弹一片一片犁地,也迟早会磨碎远征军防御武力。
前往指挥部请求撤退的军官,都被灰头土脸的赶回了阵地上。听回到阵地的他们说,指挥部里的英军奥利弗中将与法军贝尔纳上校,都是一副如临大敌的焦躁姿态。贝尔纳上校还好,至少还能与前去请示的军官正常交流。可奥利弗中将,脸上几乎已经没了血色,只是一个劲的念叨着“不能退,不能退.......”
这一仗,作为远征军最高负责人的奥利弗中将,已经被逼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为了支援他们作战,英国海军部在纳尔维克岗损失了一支分舰队以及舰队运输船上的全部物资后,又特地派遣了第二支舰队,专程为远征军运去补充物资。为的,就是让远征军能够最终赢下这一仗。
两个英国师与一个法国团所需的巨大数目物资,要从海上长途运输到挪威并不轻松。丘吉尔,为了保护运输船队的安全,特地从其他航线上抽调了大量战舰前来护航。为此,英国进口物资的运输队伍,被邓尼茨狼群袭击的频率几乎在近期提高了一倍有余!
可以说,丘吉尔是凭着其他航线上巨大的损失,来换取挪威远征军的物资充沛。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就必须要获得足够回报,这是英国海军部给奥利弗传达的信息。如果奥利弗浪费了海军部付出的巨大牺牲,打输了这一仗。可想而知,他回国后所处的境地会有多糟糕。
而汉斯又是在战争成长起来的德国名将,以用兵稳健,滴水不漏而闻名。想要在这样一个谨慎的名将占据火力优势的前提,单单依靠兵力人数上的优势击败他,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奥利弗本来还指望靠着单兵素质过硬的法国阿尔卑斯团为先导,以攻对攻的突破德军火力线,直取第30师的后方,从而抵消掉德军靠自行火炮营造的优势。
可是,当他发现德军除了火力强大外,在单兵作战素质上也丝毫不逊于号称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步兵时,奥利弗才明白,自己的策略已经失败了。
哪怕在德军的攻势下稳住防线就已经很难了,更别提还要反击攻入德军的出击阵地,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说起来,奥利弗中将与贝尔纳上校对于汉斯少将这位德国同行一开始还有些看不起。
十天前,他们对这个蜷缩在奥斯陆一动也不敢动的德国师,还是充满蔑视。对比英法联军一路势如破竹的高歌猛进,德军的指挥官,未免也显得太懦弱了一点。
那时候,奥利弗和贝尔纳天真的以为,这支德军或许就只是德国给挪威派的一个精神象征,只是用来激励挪威人的抵抗斗志。一旦等到挪威部队全军覆没后,这个德国师或许就该灰溜溜的逃回国内,逃避和远征军的交手。
可现在,等到英法联军在进攻与赶路的途中耗尽锐气,疲惫不堪时,德国人却出手了!
这是,奥利弗才想起来,远征军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目的舍弃了携带那些难以通过挪威山区的重型火炮,舍弃了火力上的优势。
面对同样火力底下的挪威部队时,这个弱点被英法联军远超挪威军人的优秀作战素质所暂时的掩盖。但一遇到同样训练有素,甚至单兵素质更强的德军士兵时,所有的弱点,都在一瞬间被无限放大!
疲劳的部队;低下的火力;以及占远征军大部分兵力的英军,那远远不及德国陆军的战斗水平........这一切的一切,都导致现在兵力占优的远征军反而被德军所压制。
战役已经进行到了高潮,双方都投入了最强武力。既然谁都没有后手,那现在被德军压制的远征军离失败便只剩时间问题了。
再打下去,肯定是一个失败的结局。可要是选择狼狈的撤退,他奥利弗又付不起那个责任。
“奥利弗将军,”作为同僚的贝尔纳,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劝道:“我的人已经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