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皇帝朱允文心里还是有一些想法的。
千古一帝的名号,他倒是没有想过的,但是至少要让自己是一个明君吧!
刚刚登基的时候,他所做的事情并不好。
那个时候他非常的担心,诸位王叔抢了他的皇位,所以才会做出那些举动,最后引发了那一场战争。
还好,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
他的王叔,燕王朱棣也已经准备离开大明国境。
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这只是其中一件。
对于花钱这件事情,建文皇帝朱允炆,看的还算是比较透彻的。
做事得花钱,做大事更得花钱。
他的年龄还不算大,至少还在于学东西的年龄,所以当户部尚书跟他讲了这些话之后,他能理解的更透彻了。
或许连方中愈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现在做这些事情,要花这么多的钱。
“陛下,这个臣自然知晓。如今商户还缺乏正常的管理。只要朝廷将之监管起来,那么这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
要想得到,控制,自然是监管,只能起很大的作用,但是怎样监管才是个大麻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们两个人不会不知道。
“现在你所说的事情,都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办到的,而且牵扯的太多。你的想法不是所有人都懂,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让什么人去执行这个,哪个部门去做这些事?那如果说现在正想让你在这些事情中挑选几件。优先考虑的话,你打算先做哪些?”
建文皇帝朱允文的确是想支持方中愈的,但是他不可能一位的毫无目的的支持,他要做现在能看得到的事情。
奶酪就那么一块动了,别人的,总要给些补偿吧!
他是天子,是帝王,自然考虑的事情要多一些。
从内心上来讲,他也知道方中愈做的这些事情,有助于他的统治,甚至是会把大明打造成一个空前绝后的大王朝。
只是这都需要时间,时间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不过有一点他很确定她还年轻。
年轻就是资本。
太祖高皇帝能活到70多岁。
他现在才20几。
日子还长着呢,时间也还久着呢,他不着急,但是这些事他还是希望,能做,至少分清轻重缓急来做。
既然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那就挑一件事情来做,或者是挑几件事情来做,总之先把架子搭起来。
大明现在不缺人,缺的是能忍,但大明现在又很缺人,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在那里面百中挑一和万中挑一是不一样的。
所以方中愈仔细想了想之后说道。
“陛下,臣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这些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臣知道也不能着急,但是1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臣翔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也希望能跟陛下一起将这些事情做完。如果真要将这些事情挑几件重要的出来的话。臣选择的是军事,编练新军。鼓励生育。教化万民。”
中愈的想法很简单,首先要有足够的人。
不管是百姓还是工匠,没有足够的人的话,基本上都不能够。
大明的徭役还是挺简单的,十户抽一户。
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的话,那么就算是百姓的生产,也不会受到徭役的影响。
现在的大明军队还需要依靠辅兵和农夫帮忙运输物资。
中愈现在想做的就是让这些人解放出来,至少要让他们种更多的粮食。
工匠也是一样。
不仅仅是朝廷所敬仰的匠户,还有那些民间的能人。
他们的记忆一样会得到传承,但是不能仅仅是他们选择的人,她们整个人都要为国家服务。
全民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算是在后世21世纪也有许多的国家,没有办法让整个国民都学习起来。
中愈知晓在这个时代只能慢慢的做,但是他相信总有一天一直不断的做下去,总会成功的。
“朕就知道你会选这几样,但是这几样短期都不会有效果的。能不能让朕看到一些比较明显的效果?让朕也去说服其他的大臣。”
建文皇帝朱允炆道理都懂,但是他却不想这么快或者说这么简单的就把这件事情决定下来。
他心里很清楚这些政策都是好政策,但是没有办法。
大明江山是他朱家的,但是做事的人不是他一个人,他还需要获得别人的支持。
朝廷的大人们,现在虽然没有反对,但会不会出力呢?要是他们这些政策真的出来之后,如果没有人帮助了,又该怎么办?
建文皇帝朱允文想的很多,所以他需要一些简单的或者说很明了的事情做了之后能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益处的。
中愈所提出的这些建议大部分都需要花时间来证明,时间太久了,他们的耐心也就没有了。
他们没有了耐心,也就意味着会反对江南的世族们瓜分的都是他们的利益那个时候可能就压不住了。
所以建文皇帝朱允炆希望中愈能够拿出一些符合实际的政策,至少目前能做好很多事情。
“陛下,臣左思右想觉得现在有两件事情可以立马见到成效。第一件事情是办学堂第二件事情是修路。”
中愈回想着后世官员们所要做的政绩。
除了不断的办学就是修路。
能够办学的就多办学能够修路架桥的就多修路多架桥。
这些事情做起来并不难。
难的是要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