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打造宋帝国>第二百七十四章 战争准备(上)

宋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历史上所发生的所有内乱都不一样,在这场革命以前,天下各国间的内乱,大多是贵族间的争权夺利。而在这场内乱中,陶丘的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给予封建贵族沉重打击。这场内乱,为天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司马迁《史记·宋本纪》

戴言并不知道他穿越以后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当他在陶丘大学进行了铁血演说以后,他整个人异常忙碌,仿佛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再也无法停下来了。

作为陶丘的主人,他既然选择了对睢阳宣战,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整个陶丘由之前异常松散的状态,变成一个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陶丘的邑府,首先开始扩容。为了能够更高效的执行命令,处理好后勤以及所有的战争物资,他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战争委员会。这个机构的成员,戴言大多选择了陶丘的商人和大工厂主。这些商人,有负责粮食贸易的,有负责药材销售的,也有负责军火贸易的。而戴言最重视的一位商人,则是掌握着陶丘最大船队的猗蔚。在贸易商人之外,大工厂主的构成就比较简单了,全部都是各军工厂的厂长。

后世有人曾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一旦开始,整个战争的物资会呈急速消耗状态。而这一切,都是需要钱来支撑的。因此筹集到足够多的钱,绝对是打赢一场战争的关键!

对于陶丘来说,目前的敌人,有睢阳以及其控制的整个宋国,还有在相邑的三万楚军。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楚军到来,同时戴言还需要防范周边各国的干涉。因此,尽可能多的筹集资金,绝对是打赢这场战争的必备因素!

如今陶丘在戴言执政下,邑府的信誉很高。而在戴言铁血演讲以后,民间一片狂热,进行战争的呼声也是非常高的。这一切都令戴言欣喜异常,他也就顺着如今陶丘的狂热气氛,再一次发行了战争债券。

这一次的战争债券,戴言没有像之前为赵国发行债券那样小打小闹,他很清楚,若是这一次的战争失败了,他不仅会身败名裂,而且整个陶丘也再不会属于他。因此他一上来就发行了5亿钱的债券,相当于之前为赵国征服林胡战争的十倍!

这么大一笔债券,自然不是陶丘任何单一商人,亦或是商行能够吃得下的。在戴言来说,即使真的有人能够吃下这门大一笔债券,他也绝对不会将其给单一机构或者单一阶层,他要将其发行给整个陶丘的阶层!

这样一笔5亿规模的债券,为期三年,年利率达到了33.3,也就是持有这笔债券三年,就可以得到100的回报!它以陶丘未来的税收作为抵押,面向陶丘所有人发行,每一个陶丘人都有权购买2000钱以上的债券。这种收益良好,又有充足抵押的债券,极受陶丘人欢迎。仅仅在发行两天以后,这笔债券就被陶丘人抢购了60,而剩余的部分,也很快被陶丘的大商行吃掉了。

这样一笔债券发行给了所有人后,戴言手中就有了足够的钱,不仅可以用来招兵,可以用来采购物资,更可以用来安抚领民,给陶丘一个稳固的后方!

在戴言的战争债券运作下,一个普通的陶丘人所能见到的场面就是,他花费了自己大半的家产,买了陶丘君发行的战争债券。这个债券给的回报是,只要三年以后,他就能够获得面值双倍的报酬!

而有了这一债券,他也需要服从邑府的动员,参加陶丘的军队。进入军队以后,他能够得到每月30钱的军饷,超过了他之前在工厂工作时的收入。若是他能够在战争中立下大功,砍下敌方的首级,主君还会有其他的奖赏。杀死普通士兵,就能够获得100钱的奖赏;若杀死军官,能够获取的赏金就会随着军阶的提升而上升。若是他在战争中不幸受伤,他会受到邑府的照料;若是他在战争中死去,他的家人也会得到一笔高昂的抚恤!

同时,作为一个家庭主要的劳动力,由于他已经参军,并且加入了战争,他的家庭也会得到每月15钱的补助。这样的收入,外加他本人的参军收入,基本上能够保证他在后方的家庭生活无忧了!

在如今的时代,天下已然进入了全民皆兵的战国时代,可以说天下各国每当发生战争,诸侯们都恨不得将所有能够动员的臣民全部都抓起来,逼着他们上前线。对于戴言来说,这些诸侯们的做法,都是一种极为短视的做法!

通过抓壮丁的方式,让庶民们参军,然后又通过一些少到可怜的奖赏作为胡萝卜,吊在庶民们面前,让他们为自己拼命。诸侯还恨不得所有的人,都能像墨家弟子那样死不旋踵!这样的举动,在戴言看来,真是极其可笑的举动!

戴言有过了两场战争的经验,又有着后世的眼光,他如今已经能够以比较超脱的眼光来看待战争了。拿他后世的见解来看,战争就是一个风险超高的投资项目。若想让这个投资项目顺利进行,他需要忽悠一些陌生人,走上数百里上千里,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和另外一群陌生人拼命,进行生死格斗!

但凡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没有足够的诱惑,怎么可能随便的拿自己的命去赌,去为他人拼命,与另外一群陌生人进行生死格斗?

戴言在后世,见过许多的创业公司,乃至成熟的企业。大多数的企业,都不会主动的和员工谈薪资,谈待遇,即使员工有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四章 战争准备(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