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龙凤团>第一百一十六章 曙光

在王延政击退查文徽和臧循的同时,建州军队又一次加紧了对福州城的围困。负责指挥建州军队围攻福州城的统军使吴成义,是位颇有计谋的将领,南唐军队的入侵,并没有使吴成义慌乱,相反吴成义却找到了迅速有效攻破福州城的方法。朱文进和连重遇虽然已经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但建州军队要想攻破城高墙厚的福州城,必然会耗费时日、死伤惨重,但堡垒其实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吴成义派遣间细在福州城内四处传播南唐军队来帮助建州军队征讨朱文进和连重遇,大军马上就要兵临福州城下了。福州城长期被围困,消息封闭,大家都不知道,南唐军队其实入侵的是建州城,而且已经被王延政击退。南唐本就极其讨厌朱文进和连重遇,更多军民百姓更愿意相信,王延政已经和南唐联手,准备进攻福州城。流言被大家认可、相信,整个福州城的军民百姓们闻之无不惊恐,就连朱文进和连重遇都被这个谎言吓得魂不附体。

没有了任何外部援助,内部也人心惶惶、怨言四起,朱文进彻底绝望了,决定向王延政表示妥协议和,来换取短暂的喘息之机。朱文进立即派遣同平章事李光準,带着闽国的国玺,来到建州城,做出希望和王延政议和的姿态,希望可以和王延政和平共处。已经在军事上占尽优势的王延政拒绝了妥协议和,除非打开城门、弃械投降。王延政根本不想给朱文进这种乱臣贼子任何机会,王氏五十多名家族成员的血海深仇是不共戴天的。朱文进只能待在福州城等待城破身死。

林仁翰是建州人,但长期在福州城任职,曾经担任过王延羲的南廊承旨一职,类似皇帝近卫侍臣。林仁翰对王氏家族一直颇有感情,朱文进发动兵变,杀死王延羲的谋权篡位行径让林仁翰十分不满,林仁翰一直在寻找对付朱文进和连重遇的机会。天德二年十二月,建州军队强势围困福州城,林仁翰敏锐地察觉到,对付朱文进和连重遇的机会来了。

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福州城中以林仁翰为首的一群壮士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的发起人林仁翰召集了他昔日的战友三十名壮士,郑重地向大家说道:“我们世代受王氏家族的恩惠,如今却要受制于贼臣,富沙王(王延政)马上就要得到福州城,到时大家有何面目去见富沙王!”林仁翰的发言比留从效还要简单快捷,丝毫不带任何谎言,但却把厉害关系分析得很透彻。既然大家决心已定,林仁翰也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立即准备兵器铠甲,率领这三十名壮士,开始了诛杀朱文进和连重遇的军事行动。

林仁翰对朱文进和连重遇的情况了如指掌,朱文进虽然一直冲在最前方,戴着闽国皇帝、闽国国王、节度使之类的耀眼光环,但真正掌握福州城军权的却是连重遇。要想确保这次诛杀行动的成功,必须先干掉执掌兵权的连重遇,连重遇一死,朱文进就失去了军队的保护,也就只能束手就擒。乘着夜色的掩护,林仁翰率领三十位全幅武装的壮士悄悄地来到了连重遇的府第,正当大家破门而入,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连重遇干掉时,意外发生了,连重遇的家中居然有数百名卫士严阵以待保护连重遇。福州城的危局让连重遇变得异常小心谨慎,连重遇最近几天都是安排重兵贴身保护,林仁翰手下三十名壮士的满腔豪情壮志变成了一片冷灰凉水,大家的心顿时变得拔凉拔凉。这种局面还怎么去杀连重遇,弄不好连命都保不住?

于是,这群壮士中有人准备后撤跑路。如果大家选择逃跑,林仁翰的诛杀计划将彻底失败,大家的性命也就难保。既然选择了兵变这条路,就不能再走回头路了,必须勇往直前,即使战死沙场,也是为国捐躯。林仁翰大喝一声,挺身而出,手持大槊,冲入连重遇的卫兵之中,目标直指连重遇。林仁翰虽然很冲动,但却也不傻,要想靠他手下的三十名壮士干掉连重遇的数百名卫兵,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必须擒贼先擒王,干掉连重遇,就可以掌控局面。毕竟当过王延羲的皇家保镖,林仁翰果然是武艺超群、勇猛无比,居然一马当先,冲破重围,来到连重遇面前,把吓得目瞪口呆的连重遇刺死。在林仁翰的率领下,三十位壮士也犹如猛虎般杀入连重遇的卫兵军队之中。

连重遇一死,局面立即逆转,那帮卫兵也懒得为连重遇卖命,要么如鸟兽般逃窜,要么弃械投降。林仁翰迅速把连重遇的脑袋砍下,沿街示众,并对在场的将士们说道:“富沙王马上就要到福州城了,你们这些人就要遭受灭族之灾,现在连重遇已死,大家何不杀朱文进来赎罪呢?”在场的所有将士都明白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大家纷纷踊跃加入林仁翰的队伍,声势浩大的向闽国皇宫进军。连重遇一死,福州城的军队已经没有人再打算为朱文进卖命,大家十分顺利地冲进了皇宫,将龟缩在皇宫的朱文进朱闽皇杀死。

短短一个夜晚的时间,林仁翰发动的军事行动收官,福州城再次出现群龙无首的复杂局面。然而,林仁翰没有高调出头,充当福州城的代理人,而是立即大开城门,迎接吴成义和建州军队入城,表达了归顺王延政的态度。福州城在王延羲被杀后八个多月后,终于重新回到了王氏家族的怀抱之中。闽国的昔日旧臣们带着朱文进、连重遇的两颗脑袋来到建州城,强烈要求王延政主政福州城,拥戴王延政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六章 曙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