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日月当空照中华>第一一二章 御驾亲临

崇祯元年六月初一,是讲武堂第一期学员开学的日子。讲武堂的开学典礼,倒不像后世举办什么开学开业或者开幕典礼那样,搞得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的。

不仅没有这种热闹,而且还显得有点肃穆。

大明皇帝姓朱,因此不管是朝廷和军队都崇尚红色,不管是文官武官,但凡品秩稍高一点,制式官服多半都是红色。

而六月一日的巳时正,讲武堂正门前面的一栋石头牌楼下面,就是一片红色。

除了身着一片大红的朝廷高级官员以外,作为讲武堂第一期学员的一百五十名中下级武官,也各个身穿制式大红色罩甲衣、头戴制式铁笠盔、脚踩黑色牛皮短靴,精神抖擞、整整齐齐地肃立着。

他们当然在等人,而他们正在等的这个人,正是当今圣上崇祯皇帝。

讲武堂开学,拥有后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当然是一定要去的,毕竟这个讲武堂可是自己亲自提议建立的,而且讲武堂培养出来的各级武官,将来都要作为大明军队的中坚力量来使用,是自己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掌握好的一支力量。

与崇祯元年恩科进士不同的是,这些培养出来的武官,都是最直接地作用于皇明复兴的一支力量,将来是准备让他们上战场,为了大明,为了自己,抛头颅、洒热血的。

因此,当讲武堂所有筹建工作都完成,而第一批学员也全部都入学完毕,孙承宗前来请示开学典礼有关事宜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提出,要亲自出席讲武堂开学典礼,并且要亲自为讲武堂开授第一课。

当时在场的内阁阁臣、军机大臣,纷纷找出了各种理由劝阻,有的说大明的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有的说皇帝轻易出宫、以身犯险不安全,有的说大内距离通州路途太远、太劳累,总之,没有一个不反对的。

但是崇祯皇帝坚持要这么干,并说要亲自到现场,给讲武堂带去一面由皇后亲手绣制的朱红底色的飞龙翔凤军旗,最后内阁和军机处看皇帝心意已决,只好赶紧安排下去。

皇帝出行自然不是小事,一套礼乐制度异常复杂,沿途护卫的任务也很重,又得黄土铺道、行人回避什么的,牵扯很广,费时费力,非常扰民。这也是内阁和军机处不希望皇帝轻易出宫、到处乱跑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明代皇帝出宫的时候,他所乘坐的车驾,不是人抬的轿子,也不是普通的步辇,而是一辆二十四挂的巨型四轮马车,叫作大辂,也称作玉辂。

二十四挂的意思,就是需要二十四匹马一起拉动。有的皇帝喜欢大场面,可能还需要三十六挂的大辂。而中国皇帝出行乘坐的这种四lún_dà马车,有一个非常坑爹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前轮转向装置。

因此,多数情况下,最好都是走直道,否则需要转向的时候,就会很麻烦。遇到阻碍的时候,不好转向的话,只能是拆除掉挡在前面的一切东西。

正因为这样,过去的朝廷大臣和民间百姓,都不喜欢皇帝没事老是兴师动众地出宫游玩,因为皇帝的四轮辂车十分宽大,转向又十分不便,出行一趟成本高昂,往往非常扰民。

而且这种大辂,还有一个比较坑爹的重大缺陷,就是没有减震。

因此,为了皇帝乘坐出行时的舒适度,大辂行走的辂道,必须铺上厚厚的一层黄色沙土,很多时候还需要重新修正路面。

所有这一切,表面上看,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尊贵,但实际上最初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减震,为了让皇帝坐在辂车上面能少点颠簸,少受点儿罪。

但是崇祯皇帝的这次出行,当然不会完全按照过去的老规矩办,要不然的话,别说提前几天安排了,就是提前个把月布置下去,皇帝出行的准备工作,也根本来不及完成。

这次崇祯皇帝出行乘坐的辂车,并不像万历皇帝时期的那么巨大,那么奢华。

最重要的是,这架辂车,还是天启皇帝朱由校亲手打造的,车上用的自然都是名贵木材,而车轴、车辐、车架和车轮等重要位置,要么是精钢所制,要么就是包裹了一层熟铁皮,尽管依然没有转向和减震装置,但却相对轻便了不少,只需要六匹马就可以轻松前行,同时也符合天子驾六的最低标准。

当然了,这架辂车自从打造完成以后,天启皇帝就病重不起,自然是一次也没有乘坐过。

而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第一次见到这辆辂车的时候,当场就被震住了。

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古代没有四轮马车,并把这一点作为中国古人愚昧落后的一个标志,可是皇帝乘坐的这种辂车不就是四轮马车吗?

见过这辆辂车之后,崇祯皇帝还当即就找来了专管皇帝车驾的太仆寺官员,一问之下,才明白四轮马车在华夏实在是早已有之,不单单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在唐宋时期的民间,四轮车就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了。

在后世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四轮马车和四轮牛车在路上载货行驶的场景。

至于为什么到了明代,四轮马车没有普及开了,除了缺乏转向和减震装置之外,恐怕与古代中国的道路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中国古代水运发达,比较长途的货物运输,绝大多数都是走水路,民间货运,推广使用四轮马车,可能就不是那么太紧迫。

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四轮马车以后,崇祯皇帝在召见太仆寺


状态提示:第一一二章 御驾亲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