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太太:“你说的这些都是五、六、七十年代的自行车了,现在哪里还有这种车子?你岁数不大,怎么知道这些老牌子?”
王晓华-梅笑笑:“我听收废品的说的。”
“你买这个干什么?”
“高的给家里人,矮的我自己骑。”
“我有一个儿童车哩,是我孙女八、九岁上买的,十二、三就不骑了,你要不?”
王晓华-梅一听说儿童车,这不正适合自己嘛!忙问道:“多少钱?”
李老太太:“一百六十多块钱买的,多半成新,怎么也得四、五十块吧!”
“奶奶,我就卖嫩玉米的这钱,还想给弟弟妹妹买小衣裳什么的,我给您二十块怎么样?”
“二十块?忒少了。”
“一个加重飞鸽车才十块钱,二十块不少!”
“这与加重飞鸽车可不能相提并论。飞鸽车重的很,还带大梁,你搬不动也没法儿骑。我这个又轻便又好,高矮里你骑着正好。这样吧,你给三十块钱!”
“奶奶,不依着你,也不依着我,咱两下里一搉,我给你二十五,怎么样?”
李老太太被逗笑了:“看在你这张小巧嘴儿的份上,卖给你!跟着我家里推像车子去!”
“奶奶,您的孙子孙女都大了吧?”走在路上的时候,王晓华-梅装作很随意地问。
李老太太:“大了。最小的都上初中了。”
“您能把他们穿不着的、小了的旧衣服卖我十块钱的吗?”
好不容易遇见个能沟通的主儿,王晓华-梅想在她身上多捞点儿洋落儿。有枣没枣打三竿儿,有就捡,没有当白说,给的少了再给她讨价还价。反正钱在自己手里,王晓华-梅有把握自己不会吃亏。
“怎么,衣裳你也想论堆买?”李老太太好奇地问。
“反正是他们穿不着的,我想你也少给不了我。是吗?奶奶!”
“你要多大的?”
“我家里有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最小的妹妹一周岁多,哥哥十三岁,多大的都有人穿。”
“嗬,你父母都赶上《超生游击队》了!”
“我们那里都是这样,家家都好几个孩子!”
“你这小嘴儿、这小心眼儿!奶奶算服你了。行,奶奶今天卖你十块钱一包袱小旧衣裳。”
“谢谢奶奶!”
李老太太的家很快到了。原来是文教委家属院,几排红砖瓦房,一排里有、五户人家,都是独门独院儿。李老太太的家在胡同边上,很好记。
到了家里,李老太太首先推出儿童车来让王晓华-梅参看。
说是儿童车,其实是儿童自行车。两个轱辘,前面有车筐,后面有后衣架,正好是王晓华-梅想要的那种。
王晓华-梅情不自禁,一偏腿上去,在庭院里骑了骑,高度正合适。
在王晓华-梅观看自行车的时候,李老太太收拾出一大包袱小孩子的旧衣裳。自行车和旧衣裳,王晓华-梅给了她三十五元钱。
“你上算。”李老太太掂着手里的钱说:“一篮子嫩玉米,换了我一辆儿童车一包袱旧衣裳,还有剩余。”
“什么上算不上算的?”
人随话到,庭院里走进来一个老太太,与李老太太差不多年纪。
“冯老师来啦!”李老太太忙迎道:“是这样的,这个小姑娘用卖嫩玉米的钱,买了倩倩的儿童车,还买了一包袱旧小衣裳。我说这个哩,就被你听耳朵里了!”
冯老师:“一包袱旧小衣裳多少钱?”
李老太太:“十块。她说就买十块钱的,反正在家放着也是压箱底,我就给她拾了一包袱。她家兄弟姊妹多,大小都有人穿。”
冯老师:“行喽。卖给收废品的还给不了这些钱哩。”又问王晓华-梅:“你还要不要?要的话,我也给你十块钱一包袱。”
王晓华-梅:“要。但我今天没钱了,明天下午卖了嫩玉米来拿,怎么样?奶奶!”
冯老师:“可以。还是来这里就行。让李老师喊给我。我就在隔壁。”
王晓华-梅把包袱摽在自行车后衣架上,离开了李老太太的家。走到背人处,闪身进了空间。
“我有钱了!我能买东西了!”
王晓华-梅把自行车往空间堂屋里一支,高兴得在沙发上张了几个跟头:虽然现在手里只有五块钱,但她有了挣钱的门路,她相信自己能挣到很多钱。
迫不急待地拿出衣兜里的五元纸币看了看,发现上面赫然印着“2005年”。
我勒个去!虽然是“嘎嘎”响的新票子,但与那世差着近五十年,无论如何是不能拿出去花的。
那就在这世里折腾,赚了钱买成东西,再拿到那世去。
又解开包袱看了看,果然都是童装,什么样式什么颜色哪个季节的都有。多有都是半成新、多半成新,样式也都新颖。
但这些衣裳也不能拿到那世去,那世里农村的孩子们穿的都是老粗布,而且还都的家做的,与这个相差甚远,自己无法向人们解释。
那就在这世里卖,把衣服变成钱……
对了!王店村不是有大集嘛,可以在那里卖呀!
这里是县城,人们穿戴相对讲究;要是拿到农村,小的一块(钱)一身,大的两块(钱)一身,肯定能卖出去。
卖了钱再用来给队上买粮食,也就补上卖的嫩玉米的亏空了。这样一折腾,队上不吃亏,自己也能沾点儿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王晓华-梅这么一想,心里坦然起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