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人也与我差不多,起初对于盗墓这行当的了解,仅仅也只是来源于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盗墓类题材的小说。人在面对越是自己未知的领域,便越会感觉到无助和忐忑,这也是为什么在草原之行中,我会显得那般焦虑与一无是处,不得不说,这种感觉是我这辈子也不想再体验的。
再考虑到对于四叔的种种担忧,内蒙之行归来后,我算是硬着头皮,逼自己狠狠的补上了这一课,整理了一些关于盗墓这行当的历史资料。
当然,我想要了解的并非是关于盗墓的那些个精妙的手法与技巧,在经历了那样的生死旅程之后,如果让我选择一件最不愿去做的事儿,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出盗墓这两个字。
我只是想尽量的了解一些盗墓行当的发展与现状,希望可以从其中找到些蛛丝马迹,参详出为何四叔会走上如此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毕竟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不肯相信四叔会是为了金钱利益而离经叛道的那种人。
盗墓,其实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并非是一个新鲜的词汇。要说起源,那还真是无从考证,至少目前为止,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记载中,便已经存在了有意的墓葬破坏现象,而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厚葬之风兴起,盗墓行为便更加盛行。
古时盗墓,大体可分为官盗与民盗两种,顾名思义,官盗即官家为获取利益而组织的盗墓行动,这种行动大多规模巨大,人手充足,装备精良,安全系数高,不会存在太多利益上的纠纷,因为一切的既得利益都归于掌权者所有。
据史料记载,大规模官盗的第一人乃是春秋末年,伍子胥为报家仇,掘楚平王坟“鞭尸三百”。第二个便是西楚霸王项羽,国恨当头,怒烧兵马俑。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论是伍子胥还是项羽,他们掘墓的目的都并非是盗,一个是家仇,一个是国恨,他们只不过是想通过掘仇人坟墓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仇恨罢了。
而倪天口中,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则确实是以纯粹的盗取钱财为目的,来组织大型的盗墓活动。摸金校尉与发丘中郎将也是史料记载中确实存在过的官职,至于为何同属于曹操幕下,却非要分出摸金校尉与发丘中郎将两脉分支,这就有些让我不能理解了,总不会是这一代枭雄曹操,想要利用竞争概念来刺激幕下盗墓队伍的活跃度吧?
至于民盗,就更好理解了,简单说就是在民间为个人利益,自发组织的盗墓活动。这种活动的规模一般极小,且非常的隐秘,在既得利益上也极易发生分歧,先秦《吕氏春秋》便已有记:“奸人盗墓,以严威重罪禁之”,足可见民盗这行当的危险系数至少自先秦起便已是极高了,抓到便是重罪。
民盗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始于三国末年,也正应了那句“官不正则民亦斜”。在曹操大举官盗的影响下,民盗之风盛行于世,几近猖獗,并且越演越烈,乃至持续到了五代十国期间,依旧是没有得到有效的管制,导致前朝各种古墓几乎已是十墓九空。
这种猖獗的大规模民盗现象,一直持续到大唐灭随,一统江山后,颁布了一系列详细严惩盗墓者的律法才得以控制。《唐律疏议》中便有言明:“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由此可见自唐朝起,惩戒盗墓贼的法令已经有了详细的规章处罚制度。在如此严厉的律法制约下,活跃了近百年的民间盗墓活动也真正的走向了衰败。
所以纵观历史,从三国末年直至大唐初年的这段时期,可谓是华夏数千年来民间盗墓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后来也被考古界称为了考古史上的黑暗期。因为在此期间被盗取的稀世珍宝,破坏的文献记载,捣毁的前朝古墓不计其数,对当今的考古工作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自唐以后,整治盗墓之风得以一直延续,宋元明清各朝也均有法载:“盗墓,发冢,重刑处之”以严惩盗墓之人。
后来直至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外国列强虎视眈眈,中华之地龙蛇混杂,便又有不少军阀打起了官盗的主意,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孙殿英率兵掘挖慈禧陵墓,规模之大简直是骇人听闻。
而红色革命则又成为了激起民间盗墓活动活跃的另一个激发点。众多盗墓贼或盗墓团体假借“破四旧”之名,盗墓摸金,盗取古迹,捣毁陵墓,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如果我没猜错,当时前来的高冷酷与卢老道所属的校尉营,估计便是在这种暗流涌动的大形势之下,才得以迅速发展,成功站稳了这地下盗墓组织的龙头位置。
至于校尉营究竟是什么样组织,在我的查询中没有得到丝毫关于这个组织的资料,如果它真的存在,那只能说它绝对是一个潜藏在黑暗之下的神秘地下组织。至于它是否如真的是传承于三国时期的摸金校尉,我不知道,当然也不需要知道,这根本就不是我该关心的问题了……
安逸平静的铺子中,我额头上的冒出的汗珠不知不觉间已是越来越多,也不知是因为我停止了摇动竹纸扇,天气太过炎热所造成的,还是因为看到这突如其来登门造访的女警察所造成的。
做贼心虚啊,我算是体会到了这个虚究竟是怎样的感觉了,一种莫名的紧张感开始疯狂的涌上心头,就好像一个小孩子打破了别人家的玻璃,本以为没人看见,溜之大吉,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