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华便道:“婶婶这个故事,我原是听过的。”
张岳氏眉毛一挑,笑道:“怎么,阿华听过?”
“不仅听过,”张昭华似模似样地点了点头,道:“还听过后续的故事。”
“哦,这故事还有后续?”张岳氏不信道:“那你说来听听。”
“说是这个人把媒人轰走了之后,转头跟他的妻子说了,”张昭华道:“妻子听了以后大怒,骂他是糊涂蛋,说:‘我的儿子今年一岁,明年就和他的女儿岁数相同了,如何不许配呢!’”
这回粮长夫人笑起来了,道:“都是村夫愚妇,一两岁的事情,居然如此拎不清!”
张岳氏也跟着陪笑,不过依张昭华看来,这笑容很勉强罢了。她上下打量张昭华,道:“这丫头嘴巴好生伶俐,不知阿公是如何教导的,怎就不愿给端哥儿开蒙,偏要送去塾师那里呢!”
这个时代是没有完整的教育系统的,尤其是刚刚建国的这段时期。他们十里八乡的,读书识字的人少之又少,而永城县城里,能识字的人虽然多,但是开了私学授课的,却只有两位。
有老师,就有地方讨教学问,这比元朝末年的时候好了不知多少。粮长年少时候拜在门下学习的那位大儒,是找了不知道多少地方才找到的,他在门下侍奉了一年,才登堂入室学习经书。张昭华想起这时候有个名人叫宋濂的,写过一篇文章《送东阳马生序》,里面就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说的就是差不多的求学之路。
无怪张岳氏抱怨,粮长不肯给亲孙子却给一个毫无干系的娃娃开蒙,而且还是个女娃,就更让她想不通了。不过她不明白的事情,张昭华同样也不明白。
“好了好了,小孩子胡闹去吧,”岳氏从桌上抓了一把饴糖给她,道:“端哥儿,带着姐姐妹妹去玩,今天可不拘着你了。”
端哥儿羞涩地从仆妇身后探出头来,又朝张昭华望去,看得岳氏心里更不舒服,但是还没等她说话,张昭华已经跳下炕去,笑嘻嘻地跑出屋去了。
看得出来粮长夫人和张岳氏有事相商,张昭华自己熟门熟路地跑到后屋空地上,那里有个横杆,扎着一个秋千索,也荡不开几步,但是就是她现在玩耍的工具,等再长一两岁,那秋千就架不住她了。
张昭华自己坐在上面晃荡,旁边端哥儿和岳氏带来的女娃都咬着指头看着她。张昭华看这个女娃面生,便问道:“你是哪里来的?叫什么名字?”
“俺叫甜甜,”那女娃盯着她手里的饴糖,一丝可疑的银线从嘴角滑了下来,“俺是王集镇人。”
张昭华看她憨态可掬的给她分了三个,看到旁边可怜巴巴看她的端哥儿,就道:“端哥儿,甜甜是你家什么亲戚?”
“她是我表、表妹。”端哥儿嗫嚅着说了一句,又害臊一般低下了头去。
张昭华一年能见他个五六次,但对他每次流露出的羞涩的神情还是很新奇,便道:“端哥儿,你又不是女娃儿,怎生如此怕臊?”
端哥儿微微涨红了脸,似乎想要反驳一两句,但是终究只听到蚊子一般嗡嗡的两声。张昭华便不问他了,只又接着问甜甜道:“你在城里呆了多长时候了?城里有许多新鲜好玩的,你可都见识过了吗?”
甜甜也被问得一愣,她其实也生的可爱,只是脸颊蛋儿却有些瘪瘦,皮肤也黑一个度,而且年岁也比端哥儿小一点,只像个松鼠一样抱着饴糖舔,看得张昭华好笑。
“俺来一月了,”甜甜道:“城里只去了小门街,去的时候天黑了,什么也没看清楚。”
张昭华和她说话,觉得这个时候即算是永城或者是归德州,恐怕还没有条件形成繁华的商市,之前张赓哄她去城里,说城里好玩的多的话,恐怕也不尽实。
“城里好玩的地方她都没去过呢,”端哥儿在一旁忽然道:“西门一条街都是花市,只在每月初一开一次,那花市上,才有许多新鲜好玩的东西!”
看张昭华有点兴趣,他就拿出背书一般的语气细细道:“永城城河有五座桥,城墙有五个城门,其中东门两个。一个是水门,又是隋堤驿道陆上通道,另一个是永城到徐州驿道的通道。除了东门这两个门,其他西南北三个门边上,都有大大小小的集市,其中西市最大,来往的人也最多,有商丘、宁陵、鹿邑县的人,都来西市玩耍。”
“这几处集市上,都有什么买卖的?”张昭华问道。
“北门多卖鱼肉蔬果,果子行最多;”端哥儿掰着指头道:“南门是铁作坊、皮市、履鞋铺、帽子铺、伞铺、木匠营,卖锡器竹货砂盆,家具什么的都有。”
“西门都是楼房,”端哥儿道:“前面开店,后面就是民居。百工货物,什么都有。而且门面较南北两市都开阔,光是晚上杂耍卖艺的,就有数十人。不过——”
他想了想,道:“不知道最近是怎么回事,这些工匠不得自由了,说是州府在合计他们的分工,要分得相当精细,光是雕工,就要分出什么穿甲匠、木桶匠、墨窑匠、雕銮匠什么的,要编成班次,不知道要做什么。”
“平时我娘每三五日就要去西市挑针线,最近也不大出门了。”端哥儿道:“想来是集市上面不大平顺,所以娘才没有带她出去玩的。”
端哥儿说着,忽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