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0年创立之初,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无疑是所有“流亡政府”中处境最尴尬的一个,甚至还不如卢森堡大公国。人家好歹还是个“合法”的政权,而“自由法国”完全是一个无钱、无人、无国际社会认可的“三无”民间团体。
丘吉尔政府虽然接纳了戴高乐,并在他组建“自由法国”的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这种帮助更多的是出于对法国违反《英法互助条约》,单独与德国媾和的报复。说白了,戴高乐就是英国人用来恶心维希法国政府的道具,他们固然不会承认贝当政权,但也没有扶持戴高乐成立法国新政府的意思。
目前在国际上,贝当领导的维希政权才是合法的法国政府。虽然《法德停战协定》极大地损害了法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这一协定是经过法国国会批准的。换而言之,贝当的维希政权固然令大多数人反感,但它在法律程序上确实无懈可击,因此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外交承认。
反之,流亡伦敦的戴高乐不但已经被免去了法国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还被维希法国以叛国罪判处了死刑。他现在是既无合法身份、也无一兵一卒。“自由法国”在创立之初就是一个由少数不愿意向德国投降的法国人士组成的民间团体。再异想天开的人,也不会把他们看作是法国政府。
但是,戴高乐并不因此灰心丧气。他这几个月来一直在努力通过两种途径为“自由法国”争取合法地位。
首先是吸纳愿意继续对德作战的抵抗者,组织一支可以真正投入作战的武装力量。其次是寻求法属殖民地和委任统治地区的长官以及驻军的支持,试图瓦解维希法国的外围势力。
迄今为止,戴高乐的前一项努力收效甚微。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的十四万法国军队里,只有三千人选择加入戴高乐的团体,其他人宁可在解除武装后返回维希法国的控制区。而再被英国海军强行接管的法国舰队里,也只有九百余人愿意继续对德作战。
至于后一项,一开始那些殖民地的总督和将军们态度还很积极。不过这帮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实力派,并不是真心想要追随戴高乐。他们只不过是想拿与“自由法国”合作来要挟贝当政府,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治权而已。
结果,戴高乐辛辛苦苦折腾了几个月,绝大部分的殖民地总督和将军们还是宣誓效忠了贝当政府。少数几个不愿意接受对德停战协议的也先后被撤了职。最后,只有喀麦隆和部分法属赤道非洲(不包括加蓬)等偏远地区暂时站到了“自由法国”这一边。
之所以说是暂时,是因为戴高乐等人在法属赤道非洲获得了难得的一块“落脚地”后,就急冲冲地在布拉柴维尔成立了“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并宣布其为“指挥法国继续战斗下去”的最高权利机构(顺便说一下,自由法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自由法国民族委员会,不过要等到1941年9月才成立)。
这本来也没什么,不过是拉大旗,扯虎皮罢了。但是,戴高乐在那则声明中,还公然宣称“真正的法国政府已不复存在了”,“在维希成立的妄自僭称为政府的机构是违反宪法的,是法国的敌人用来奴役法国人民的工具。”这就让丘吉尔政府有些难办了。
别看表面上英国和维希法国现在谁都不理谁(断绝了外交关系),但相互之间还是了解并尊重对方的底线的。英国人光应付德国和意大利人就已经够吃力的了,绝对不想这时候再把维希法国招惹过来。
要知道,驻扎在土伦港的维希法国舰队对英国人来说可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存在。万一维希政府向英国宣战,那支舰队很可能会一举切断英吉利海峡的运输通道。
更何况,目前与维希法国断交的只是联合王国本身,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英联邦国家依然和维希法国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让这些国家的代表继续留在维希法国境内,这对英国政府来说显然具有巨大军事价值的。
然而,戴高乐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就采取了这么“激烈”的手段试图为“自由法国”争取更多的承认和权力,这显然超出了丘吉尔政府的容忍范围。
如今,维希法国的合法性受到了挑战,不可能不有所表示。除了对“自由法国”组织的打压外,少不了还要对在背后支持戴高乐的英国政府施压。为了不让贝当政府全面倒向德国,丘吉尔政府也只好暂时停止了对“自由法国”的资金和武器装备支持。
没有了资金和武器装备,戴高乐拿什么忽悠非洲的黑叔叔帮他打仗。为了保住手中这块难得的落脚地,戴高乐也只好把主意打到了法国的海外侨民身上。这次,他让自己的长子菲利普陪同达让利厄神父前往加拿大和美国,说白了就是来化缘的。
历史上,达让利厄神父的北美之行,把重点放到了加拿大的法语省和路易斯安娜等美国南部州上。毕竟这些地方有大量的法国侨民,受法国文化影响很深,“自由法国”在那里拥有天然的民众基础。
如今,因为约翰和阿黛尔的出现,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的选择——纽约。不管怎么说,纽约的有钱人可比路易斯安娜多多了。如果约翰他们愿意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的话,还是能帮戴高乐募集不少款项的。
阿黛尔显然对能够见到传奇的达让利厄神父有些兴奋。读罢戴高乐夫人的信,她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