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自幼进宫,景泰七年(1456年),选送内书堂读书。天顺二年(1458年)英宗命他管理司礼监的书札。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去世,参与办理丧礼。宪宗即位,又参与办理纳皇后礼。成化十一年(1475年),授奉御。十八年(1482年),晋升为惜薪司右司副,次年,即受命主管惜薪司事。成化二十年(1484年),到襄王府致祭。二十一年(1485年),升内官监右少监,仍然代理惜薪司事。高凤勤于职守,讲官进讲的功课,他每天都给太子复习,对太子的生活言行,常加以有益的劝导。弘治七年(1494),受命致祭顺妃。弘治十一年(1498),赐给蟒服,准许在宫中乘马。调入司礼监,任太监,仍兼管东宫典玺局的事;又赐给玉带。
余者,皆有其根底,不可小觑。
这些太监虽然不会干政,但是,他们处于太子朱厚照身边,一言一行皆会影响太子,这股势力不可小觑。
当然,太子朱厚照身边还有其他势力,也就是一些教授各种科业的文士朝臣,但这些人就不得太子人心了,也无法影响太子。
然而,这些人虽然无法影响太子,但是,却能够在弘治面前上奏,太子的一些过错皆可上奏,弘治也甚是听从,也是不可得罪之人。
刘大夏不时进行补充,毕竟,朝堂上的一些人的根底张采虽然清楚,但有些事情却也无法做到客观,刘大夏自然会及时进行纠正,为的就是防止明中信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
当然,这些东宫所属不能说都是坏人,也不能说是都是好人,只不过有些与明中信有利益冲突,故而,无法以好坏区分,只能是将其利益所在点告知明中信,令明中信有所警惕,不要被人阴了。
毕竟,任何人不管好坏,如果你侵犯他的利益就会与之形成敌对关系,并不以好坏作为交往的标准。
明中信听得频频点头,有此信息,他也能够做到有所准备,而不是两眼一摸瞎,被人阴了都不知晓为什么!
“公子!”就在此时,突然,门外传来一个叫声。
福伯!
明中信心中一动,扬声道,“福伯,进来吧!”
福伯推门而入,身后紧跟着一个高大的身影。
大家为之一怔,那壮汉不是别人,正是李玉,他来此何干?石语文义与张采不在千户所,他应该当值啊!
此时的李玉却是满面的焦急,一进门,不管三七二十一,扬声道,“中信,这下麻烦了!”
什么麻烦?大家为之愕然,难道又出了什么事?
“李玉,有何事如此大惊小怪?”石文义面色一沉。
“千户,那谢迁已经提议,萧飒入东宫伴读了!”李玉急切道。
什么?这下,在座之人瞬间懵了,谢迁居然提出了此事?
“陛下同意了吗?”明中信镇定地问道。
“本来陛下是不同意的,但是陈准陈大人却与谢迁打赌,输了,谢迁就是凭借这个借口,逼陛下同意的!”李玉苦笑一声。
真的!大家一瞬间明白了,陛下这是同意了。
“陛下就没有条件?”刘大夏一皱眉,问道。
李玉眼中闪过一丝惊愕,望向刘大夏,“刘大人怎么知道陛下有条件?”
刘大夏一脸的理所当然,笑道,“谢迁如此逼迫,陛下岂能轻易同意,必然会有条件,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李玉心中竖个大姆指,“刘大人此言甚是,陛下言明,如果那萧飒此番能够乡试名列前茅,就会同意他入东宫!但这是条件吗?那萧飒才高八斗,乡试中举岂不是手拿把赚的吗?”
“这你就错了!”明中信笑道,“陛下此举实则是将那萧飒放在火上烤了!”
此言何意?就连石文义与张采也是一脸的惊奇。
刘大夏解释道,“其实,此言一出,那些之前黑中信的人,必然会从中作祟,萧飒乡试此行不会轻易的!”
此言一出,大家瞬间明了。太子伴读,乃是烫手山芋,谁接谁遭殃,满朝堂那么人,岂会让你轻易达成所愿?明中信达成不过是弘治先斩后奏,令人措手不及罢了,但萧飒就没有这个幸运了!
“好了,大家还是别管人家了,先说中信今后面临的问题吧!”陆明远开口了。
好!刘大夏、明中信点头认可。
李玉一脸的懵样,这么大的事就这样揭过了?他们难道就不担心?
然而,此时此时,人家明中信作主,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于是,房中重新探讨明中信的前程,不再理会李玉。
此时,明宅有两种极至相象,外面欢天喜地庆祝,里面则是分析着明家的局势,以及明中信所将要面临的处境。一副外松内紧之象,当然,该有的警戒明家也是有的,那巡逻不断的家丁学员就是明证。
当然,明宅外面却是人影绰绰,探视着明宅,虽然无法进入,但明宅的一些声音、影像皆被记录,迅速被送往京师各府。
原来,不知不觉间,明宅已经成为了一股京师势力,牵动着京师各方的神经。
而此时的萧府之中,却也是一片喜悦景象,谢迁稳坐正中,满面堆笑地望着身前面如冠玉的萧飒。
而萧飒正躬身致谢。
谢迁抚须而笑,“子尤,切记,此次乡试要拿出全副实力,不要令老夫失望啊!”
子尤,乃是萧飒的字,正是谢迁所起,意为比肩古代先贤,成就一番文人基业。也算是谢迁对萧飒的藏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