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青春校园>九一之小作家>第10章 图书馆

吃完午饭,杨子建没有午睡,又在加紧写作,疾笔如飞,文思泉涌,落笔成章,越写越顺,到了下午第一节课前,又写了一组散文诗《放学风景线》,一篇思乡的抒情文《南墉古巷》,和一篇生活小品《恐怖的吉他》,总共三千多字,准备分别投给青年报、电视报和晚报。

《放学风景线》是一组怀念南剑一中校园生活的散文诗。

写南剑一中的目的,是投学校老师所好,为已正名。诗中并没有赞美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成绩如何出色,而是把南剑一中的生活和校园景点风光,融入学生的矛盾复杂的情感之中,赋予它更深的人文思考。

散文诗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很考验技巧,这组散文诗文字上有些辞藻堆砌,但主旨明确,感情真挚,文字优美。他花了一些时间,把过于深厚的感情、复杂的句子和生僻的辞语进行了删改,但内容没变,通过优美的句子,把校园风光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还能表达现代高中生那对待学习那复杂难明的情绪。

是的,高中生,真的喜欢呆在牢笼里学习吗?他们不向往自由吗?为了高考,他们要把三年的青春倒进磨盘里,磨啊磨,磨成机械的冲锋和麻木的呐喊。

《南塘古巷》写的是家乡古镇的巷弄,高高长草的马头墙,幽深的巷道,威严的门楼,屋檐垂着雨滴,青石和鹅卵石地面,幽深的古井,显得非常优美诗意。但实际上杨子建一点都不喜欢,因为巷子里卫生太差,水沟经常堵塞,一进去就闻到一股可怕的恶臭。

《恐怖的吉他》是真人真实,写的是邻居有个青年为了泡妞,成天自学吉他,弹得难听,干扰了大家的生活,结果闹出一大串笑话,七百多字,内容文字朴实简洁。

下午第一节课是微机课,也就是电脑课。九一年的电脑是非常悲催的,学校用的还是八十年代的产品,十几台苹果电脑像******黑白电视,一体机,4m内存。在整洁安静的电脑室内,老师只教如何输入编码,输出一个简单的图片,连五笔都不教。

杨子建当然不会浪费时间,在老师前面露下脸后,就偷偷从后门溜出微机室,从五楼跑到一楼,进图书馆,找个没人的角落继续写作。

这次准备投稿《闽省日报》,因此写了一篇两千字的散文《虎川观日出》。

杨子建喜欢模仿成功者,散文风格多变,青年时模仿贾平凹和沈从文,因此文字清鲜、质朴、真挚,中年文而优则仕,在市文联工作,以文为生,就少了文学那份纯粹的热爱和追求,写了大量应景文章,用华丽辞藻来灌水,这篇《虎川观日出》原本灌了五千字,但胜在立意隽永,有许多优美富有创意的句子,大刀阔斧砍了三千字后,反而有种经典的味道出来,好像从原石中开采出美玉一般,令自己眼前一亮。

他发现,二次创作,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笔力和境界,渐渐的有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他又发现,光凭记忆,许多文史资料会有出入,比如虎川风景区那座“虎川书院”,始建年代在宋朝,但具体年代就忘了,而且大儒朱熹、杨时等人都曾经在这里讲过学,为书院题过词,但那些古文的题词和楹联他也全模糊了。

于是,他试着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寻遍古代府志书籍。

图书馆可以外借的书,九成都是老书,很大一部还是校友捐赠和市图书馆淘汰的,五花八门,如同一个旧书店,什么书都有,除了一些教科书,还有琼瑶、金庸的港台通俗小说,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民国文学书籍,如郭沫若、徐志摩、艾青、鲁迅等等,当然,最多的是六七十年代的革命书籍。

就在这堆旧书中,杨子建奇迹般地找到了破旧的顺治版《南剑府志》,另外,他在一个角落里还找到一本《南塘镇志》,镇志还是十六开的铅印本,八十年代由镇文化站编印,这可是难得的史料,他曾经靠研究这本《南塘镇志》的历史风物,写出几十编的家乡文化散文,后来被礼聘为南塘古镇的儒家旅游开发顾问。

这两本书就市文化馆送的。

杨子建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两本破书,在管理员老师那里办了借书手续,这借书证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办好了。

值班的管理员老师心里有些怪异,毕竟来借书的,要么借武侠言情为了消遣,要么借诗歌散文为了兴趣,很少有人对本地历史这么着迷。

她还特意看了一下学生名字:杨子建。嗯,记住了。

下课铃声响了,杨子建伸了下懒腰,离开图书馆回教室。

第二节是英语课,英语老师羊君是海龟一枚,在美国留学,一口地道的美国腔,外貌有些黑有点胖,圆圆滚滚还戴着茶色眼镜,看起来像只可爱的熊猫,他为人风趣幽默,教学认真一丝不苟,对待学生不问贵贱一律平等,他的课有时从头到尾都用英语讲授,但学生偏偏能听懂他说什么。

杨子建对羊老师打心眼里尊敬,快步走进教室,还有几分钟上课,认真摆好课本笔记,挺腰笔直,正经得像听市长讲话,让林逸不禁多看了他几眼。

此时羊老师已经到了,他站在教学楼前的一颗李树下,避着阳光,与三名女生用英语互动聊天,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铃声响起,羊老师进来上课。

本来还以为这节课会非常有意义,因为杨子建提前做了预习,但一节课讲下来,平平淡淡的,羊老师如常讲课,诙


状态提示:第10章 图书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