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壮哉大唐少年郎>第538章:开发江南之议
八百里秦川就像是一个筷子筒,而百姓则是一根根筷子,这所谓的八百里秦川分摊到个人头上,一个人又能分到多少寸土地?诸位,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几乎都是因为土地、粮食而引发的啊!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咱们就得考虑到人口剧增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必须要考虑到怎么去安置那些无粮无地的百姓。如果把猛增的百姓比作洪水,那么,江南广袤的土壤无疑是吞下洪水的水库,而现在,正是我们兴建水库的时候,以免得洪水到来时手足无措。”

众人听罢,无不倒抽了一口寒气,他们只看到人口增长的好处,却从未考虑到人口过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经秦风这么一提,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愧疚啊,陛下,臣等短视了。”过了半晌,杜如晦深吸了一口气道:“这岂止是洪水啊!这简直是毁天灭地的涛天巨浪!”

“是啊,是臣等太过乐观于现实了。秦将军视野开阔,走一步看三步,比臣等看得深远多了。”房玄龄亦说道。

李世民道:“不止是你们,朕又何尝不是短视了呢?好小子,今天可真是给我们这些长辈们上了一课啊?不过朕对于江南,了解的也是不多,但你小子似乎能掐会算,说的事情匪夷所思,可回想起来处处都是事实。若是他人说这话朕会嗤之以鼻,但从你小子口中说出来,还真不能不将它当回事。满朝文武对江南了解的人不多,你既然如此坚决的要开发江南,这江南肯定有值得重视值得开发的地方,朕想听听,这江南究竟有何奇妙之处能够与让你这般重视?”

关中,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从最初的先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起,一直以来都在天下大势中占据着非同凡响的地位。

秦因关中而富,汉因关中而强,唐也因关中而昌。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记载着这么一句话“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将关中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帝都之首。

可见在世人眼中,关中是天下罕见的风水宝地,独一无二。

说偏远的江南能于关中相提并论,这话说出来是没有几个人相信的。

也只有秦风这个后世人才说的出这种话来,也只有李世民这位明君能够接受秦风那满脑子匪夷所思的思想。

秦风听李世民已经有意开发江南,大是欢喜,初步整理了脑中的资料,道:“臣对于江南自有足够的了解。那里濒海又临江,境内湖泊纵横,以致物产丰富,称之为鱼米之乡一点也不为过。”

“这一点关中也不差吧”李世民闻言,问了一句,在他的心底还是偏向与关中的,毕竟关中才是大唐的立足根本,根基所在。

“这个不假”秦风也不否认,关中濒临渭水,而渭水是黄河的源头,仅仅长安这一城附近就有八条河流,俗称“八水绕长安”。论水资源的丰富,关中平原是不会逊色江南多少的,但是……

“但是……”秦风提高了声音道:“气候与降水就万万不能相提并论了。陛下或许不知,但一个地方的气候与降水,跟当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的。这温度高了,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温度低了也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水降多了如是,水降少了也如是。这也是各地上缴粮食时,有多有少的关键缘故。故而一般来说,粮食收成好不好,全凭老天来做主。”

这个知识李世民就不太了解了。

他也是世家子弟出身,父亲是国公,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于农地上的知识却不甚了解。他知道粮食的收成与雨水有关,但却不知雨水多了也会对收成造成影响,至于气候温度更加不曾听说了。

不过他已经习惯了从秦风口中听一些新鲜且正确的知识。这一次也没有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只是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不过,他不知道,不代表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不知。

杜如晦颔首道:“陛下,秦将军说得非常准确,与农事没有丝毫出入。”

有了杜如晦的支持,秦风精神一振道:“江南气候非常独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生存的地方。这一点关中就远远比不上了。还有江南那一块地方处于亚热……区,也就是雨水不断,但大雨不多的地方。虽然具体的气候上也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比起我们关中、中原七八九月常出现的大雨水又岂止胜过一筹?”他本想说江南处于ya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但觉得这些话里的后世知识太浓,说了李世民他们也听不懂,也便临时改口随意的说了一些简单易懂的。

李世民沉默片刻,道:“你说的这些朕似懂非懂,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似乎也有些依据。大唐统一天下已有数年,这些年里,朕自问对得起天下百姓,对于民生民计也很是看中。所以何处闹水患,何处有干旱,朕都知道。这些年里,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自然天灾,五年前有一次大水甚至淹到了玄武门外。可江南却少有水患发生,便是有,那也是因为长江沿岸的堤坝倒塌之故,祸不及腹地。”他想了一会儿,从一写是明是吏部的书架上找出一份奏章,让秦风翻看。


状态提示:第538章:开发江南之议--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