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应声入网,2:2平!
“老韩,打得不错!”孟亦良笑着对韩兴道,韩兴为人义气,人缘颇好,与孟亦良等人都有很好的交情。他当然希望韩兴能够全力发挥,让启光这台有些过火的马达降降温,要知道,现在全队里弥漫着一种妄自尊大的气氛,这对于启光来说其实没有好处。
“别刚夸完我,又进我一球啊哈哈哈!”
窦冰带着球缓缓推进,在三分线外便将球丢给了前来接球的叶柏名。
苏涵平面无表情地注视场上的一切,神情颇为轻松,启光的打法稳健且有序,而且在巨大的实力差距面前,苏涵平并不担心场中的局面。但他的心中却并不平静,关键还在窦冰身上。
如果把一支球队比作一台电脑,那么战术便是那些一串串负责的指令程序,是协调各个软硬件相互配合工作,完成既定目标的关键。而控卫则是电脑的cpu,他负责解释、处理和运转这些指令程序,使它从干瘪瘪的文字成为现实。
窦冰是个不错的控卫,他的球风稳健,防守也颇有心得,但是大局观不够,而且突破能力较差也是他的缺点,目前只能胜任把球安全送到前场,配合队友进行进攻的任务——许多高中的控卫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对以前的启光而言,在所有的战术围绕孟亦良这棵独苗来打的时代下,窦冰这样的控卫最适合不过了,他只需要机械的记住几套战术,配合孟亦良去得分。
然而当队伍的攻击核心一下子从一个增加到四个的时候,窦冰明显就力不从心了,他这片老迈的cpu,其计算能力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的硬件。
围绕一个核心的战术一般比较单调简单,如果是两个核心,那么战术的设计就会丰富许多了,进攻手段也会呈现1+1>2的倍数增长,如果是三个核心,那毫无疑问球队的进攻立刻就立体化了,就像排列组合一样,一下子衍生出无数种可能。
那…如果是四个核心呢…
如果控卫他自己也有很强的得分能力,最终达到在场五个人都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呢?那时候战术的复杂程度可以用千头万绪来形容了,这时候死背战术肯定是没用的,往深了讲,世界上最优秀的后卫也没法记住那么多的战术。
遇到这种情况,天赋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控卫只需要牢记几个基本的原则(一般是队伍的战术特点),落实诸如“采用三角战术”或“采用普林斯顿体系”等等这种大方向上的方针性的指示,然后利用天赋,经验和对时机的掌握就能够处理绝大多数的时间里的“运算过程”。
(大家好,我是很正经的ps君:很多人会有个误区,认为什么普林斯顿体系这种高深的东西有很多套路,其实与其说它是一种战术,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强调无球跑动,大量空切和反跑等,当然,它也会有一些经典的套路,基本上基于挡拆发展而来,不过大部分还是依靠队员自己的意识和平常训练的配合的。)
举个栗子,教练如果想要实现某种战术的变化,只需要告诉控卫狗蛋如下的话:多用中路挡拆战术,重点外线进攻。
那么狗蛋就会在进攻时多向队友翠花和二柱子寻求挡拆,在突破后记住重点外线进攻的原则,着重注意外线队员的落位。
每个人只需要记住球队进攻体系下自己的定位,再搭配记忆若干种特定的战术套路来应对“突发情况”,例如最后时刻的关键球,最后时刻的发接球等等,其他的就都可以依靠自身判断了。
这样一来,控卫的负担会大大下降,但同时,也会对控卫的天赋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死记硬背”少了,“随机应变”多了,比赛阅读能力和球商意识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而这也是启光目前的问题所在。
窦冰的能力已经跟不上四核时代的启光了,现在启光的助攻数简直惨不忍睹,而球队的攻击手段也基本停留于各自为战的层面,这绝不是苏涵平想要的。
试看现在场上,窦冰的作用就只是带球过场,传给要球的人,然后看着四核中的某一核结束这轮进攻,再回场防守,如此循环。
这哪里是一个控卫该有的样子!
可是苏涵平焦急又有什么用呢,他已经为启光准备好了足够强大的cpu——卫逸1.0,可现在这个刚出厂的cpu漏洞太多,市场反馈不佳,他也只能慢慢打补丁了…
想到这,苏涵平不禁怨念地看了卫逸一眼,心中叹道,你小子还要测试几次才能投放市场啊!
他觑了个空将陆宁召到了边线来,细细叮嘱了几句,只见陆宁配合地点了点头,重新投入战斗。
六中的中锋朱辰在篮下强打李靖峰投篮不中,被李靖峰稳稳地摘下篮板,传给了窦冰。
窦冰一如往常带球过场,却见陆宁难得地伸手要球,便毫不犹豫地将球给了过去。
陆宁接球后顺势落位在弧顶,他瞟了眼紧跟着他出来的钟成义,嘴角一勾,露出他招牌的桀骜笑意。
他要了个掩护,却不等孟亦良上前挡拆便突然启动,大脚一迈,他连续耍了两个交叉步,间不容发之隙,速度完全飙到了最高,手中的篮球仿佛有了灵性似的,紧紧地跟着他的节奏,如蝴蝶穿花般地晃过了钟成义。
这一手过人之漂亮一下子便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不待陆宁的进攻结束,观众便已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