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十月十四日,曾国藩接纪泽信,知喜事顺利,非常高兴,回信:“知喜事完毕,新妇能得尔母之欢,是即家庭之福。”
咸丰十年初,曾纪泽离开黄金堂,赶回江西军营曾国藩身边,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妻不得不长期分居。年轻的贺氏不仅在家悉心照顾婆婆、小叔及几个小姑,并且辛勤操劳家务,下厨烧灶,纺纱织布,样样亲躬,不到夜半时不会歇息。当年四月,曾国藩赏加兵部尚书衔,报子到家报喜,欧阳太夫人无以为重赏,贺氏见婆婆为难挺身而出,将自己的嫁妆拿去典当后分赏报子。贺氏贤惠及治家之才,一时在荷叶塘乡大夫家广为传诵。
可惜,贺氏长成熟后生孩子,虽没有难产而死,但为曾纪泽生的是一个女儿,此后再无所出。
无后为大,曾国藩便为曾纪泽续娶继配夫人刘氏。
刘氏,原湘乡县四十都乐善里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初九日,其父是曾国藩同乡密友湘军主要将领刘蓉,也是清桐城派古文家,学识渊博,视野开阔。
刘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尽管求婚说媒者应不暇接,但刘蓉眼界很高,未曾许肯。后由彭玉麟、唐义渠为媒,在军营中与曾纪泽正式定庚。此时刘氏时年二十三岁,在当时已经是晚婚年龄了。
本来刘氏应该为曾纪泽的妾,但曾国藩和刘蓉乃是好友,一切礼数约定为夫人规格。当时的婚姻,乃是父母之命,礼数繁多,越是大户人家,越是规矩多,关乎家教和宗族声誉,曾纪泽思想再开放,也只得按照婚俗去办,对这一点,曾纪泽倒是并不排斥,他不认为西洋的婚礼就比传统婚礼文明,各自生活方式不一样罢了。
曾纪泽回到南京,要和素未谋面的刘氏完婚,才了解到,晚清传统婚礼的很多习俗跟现代不一样,他以前和贺氏的婚礼,实在太简单了。比如当时婚礼举行时间是在晚上,因为古代“婚”与“昏”同,结婚的“婚”与黄昏的“昏”是同一个字。从前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叫做“正不娶、腊不定”,也就是说,正月不举行婚礼,腊月不定亲,因为正月里头很忙,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有节;腊月里头也很忙,所以就不定亲。这时候一些其他节日的喜庆气氛,会把婚礼冲淡了。
自己快要正式礼数结婚了,曾纪泽才了解到,婚礼自古以来是中国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大事,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晚清,旧式包办婚姻还是占多数。从婚礼的形式来讲,还有很多程序,很多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比如提亲,也就是说男女双方互相不认识,总要有一个婚姻介绍,这就是提亲。从前有专门做这个的媒婆,可是也有很多不是通过媒婆,而是通过介绍人。根据双方的家世背景和年龄,希望他们能够结亲,不管什么形式,得通过介绍人来提出,这就是提亲,讲究门当户对。
曾纪泽和刘氏的介绍人,是彭玉麟。湖南人结婚,风俗大概要经过看亲定庚、择吉报日、花轿迎亲、告祖仪式、颠轿传统、媒婆招劫、拜堂成亲、大闹洞房、回门等仪式。
曾纪泽的生辰八字和刘氏都很合拍,合婚也就很顺利。经过合婚,就开始相亲。当时的相亲跟现在很不一样,一般来说,是男方到女方家去,就是要看看对方的相貌。旧时代没出嫁的女孩儿叫没出阁,平时看到没出阁的女孩儿是不容易的,没出阁的闺女不能出门让人看,但开明人家也有女方到场的情况,主要是女方审查男方,如相貌、人品、学问,再有通过到家里去,也看看这个人家的经济状况、经济实力,这是相亲。曾纪泽的情况,刘蓉自然是清楚的,这一关也很快过去了。
在南京,曾纪泽给刘氏的聘礼,有很多贵重物品,包括慈禧太后赐予的一对玉镯子。放小定以后,再下面程序就是择日,就是选一个良辰吉日。把日子定了以后,就开始要放大定,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去,内容与放小定差不多,但是品种和规模就大得多了。放大定以后,下面就是女方向男方过嫁妆,这也是一个很隆重的事,过嫁妆队伍招摇过市,至于多少抬,根据女方家的经济实力而定,但必须是双数,少则四抬、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甚至更多。过嫁妆一般来说就是日常用品,比方说家具、箱笼、服装衣料、生活用品,包括铜脸盆、暖壶、痰桶……都要成双成对,上面都要贴上红纸。特别富豪的人家,有陪送古玩珍宝、土地和店铺的。陪送土地怎么陪送呢?就是用礼盒抬着地契,里面放几块地上的土坯。要是送店铺呢,就把这个店铺的匾额临时摘下来,也随过嫁妆的队伍送到男方家去,或奢或俭、或贫或富,是不一样的。刘蓉就送了曾纪泽一栋南京的三层小楼。
送完嫁妆以后就该迎娶,也叫亲迎,曾纪泽就差这一步没完成了。他了解到,亲迎队伍吹吹打打,在娶亲的时候,他应该头戴呢帽,身着袍子、马褂,十字披红骑马,还要抱着白鹅,这个鹅代替的是鸿雁,古人认为鸿雁是从一而终的。后来没地方找鸿雁去,就以鹅来代替鸿雁,所以鹅在婚礼中是一个吉祥物。
曾纪泽的洞房也很讲究,墙壁都是用红漆及银殊桐油髹饰的。洞房门前吊一盏双喜字灯笼,鎏金色的大红门上有粘金沥粉的双喜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