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天地烈风>第六十二章 五 渔波会战

这个变化的根源在于成云。就在他决定撤退的同时,成云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并且将其付诸实施,由此造就了之后的变局。

成云成功的推断到了高定边的追击行动,并且预估会在渔波附近被追上,因此他专门派出了四千精锐之士不惜以全军战死的代价来拖延敌军的步伐,最后成功的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成云在逃亡时紧急转向,成功的折向了西边!

这件事做起来是冒了巨大风险的,因为成云判断高定边在两翼张开的部队会一边追击一边开始收拢,这样的话他的撤退速度再快,也会有一部分部队陷入被三面夹击的窘境,要避免这一情况,就必须牺牲掉一小股力量来迟滞敌军的步伐。可是他觉得与其如此一味挨打,不如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那就是从高定边那犹如收拢的双臂的阵型的一侧逃逸。既然高定边会收拢“双臂”,那么何不放弃一路南下,从其中一侧突破呢?绢之国军队急速追击和收拢时肯定料想不到高丽军居然会发起反击,而且成云对这一条手臂上的兵力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如果突袭成功,必定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成功突出包围后,形势就会为止一转。因为高定边如果没有及时调整追击方向的话,就会一头撞上前来接应自己的卢炫,而此时他的侧翼就暴露给了自己——成云在撤退时想到的居然是反击,这也算是无愧于他戎马一生了。

面对战场上出现的新情况,高定边的确陷入了一时的迷茫之中,右翼部队遭遇敌军主力的消息让他以为是高丽接应的部队已经赶到。因此他的第一反应是放慢了脚步,收拢兵力。从这点上来说,高定边的举动比起那些只知道一味追击的武将要好得多,至少他没有冒冒失失的冲到敌军的夹击之中;但是他依然犯了一个错误,他把在自己正面出现的卢炫军当做了成云。而把成云部当做了卢炫部。因此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决定集中优势力量先对付已经连续作战多日疲惫不堪的成云部,分出少量的部队拖住卢炫的步伐,凭借绢之国骑兵在野战中的优势,应该能很容易的令这支部队后退,然后他利用这个时间差再回过头来对付卢炫的部队。就算不能取胜,也能比较轻松的摆脱这个不利局面。

如果高定边的战术成功的话,大概也足以在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场经典战役吧,可惜他对于敌军的错误判断让他的行动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利局面,他全力进攻的正是卢炫率领的三万生力军。等到高定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成云部已经紧紧压住了他的侧翼部队,局面开始倒向高丽军一边。

高定边的部队就像一头雄狮被两头猛虎同时攻击一样,卢炫和成云这两头猛虎的任何一边都具备与高定边部旗鼓相当的兵力,而且两个人的指挥能力也在伯仲之间,论起作战经验更是比高定边丰富得多,两人互相配合不断加大高定边部的伤亡,同时一点点的向其抄上来。只要情况继续下去,高定边部不是被包围就是陷入溃散之中。

此时战场上出现了一股新的力量,那就是王汉新率领的一千虎卫营。

在成功击破了几乎所有的农民军之后。王汉新本打算休整一下部队,然后回肃州的。可是就在此时他得到了情报说成云退兵,高定边已经展开追击。王汉新大致了解了一下局势后认为高定边的追击并不妥当,因为成云是主动撤退,并不知道他会设下什么圈套,而且成云在兵力上并没有居于弱势。一旦他反戈一击,或许会出现变数。因此他立即取消了休整命令。率部急速南下,终于在高定边最危急的时候赶到了战场。

可是王汉新手头的兵力仅仅只有一千人。而且就这个数字都是含有水分的,在与农民军作战的过程中虽然十分顺利,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伤亡,再加上连续行军掉队的,实际赶到战场的只有六百骑出头一点。然而王汉新还是毅然决然的立即投入了战斗,因为他敏锐的感觉到高丽军是不可能立即察觉自己的虚实的,此时这六百骑能起到的心理震慑作用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作战价值。

王汉新一马当先,冲在队伍的最前端,用盾牌挡住了高丽军射来的零星箭支。从对方的弓箭密度中他已经看清了高丽军配置上的弱点,随即催马稍稍调整了切入高丽阵型的位置,然后甩掉盾牌,摆开手中的长枪杀进了高丽军中。长枪所到之处就如同一根银针在布帛中穿梭一样,只不过这根银针并不是穿针引线将两块布缝合在一起,反而是用鲜血铺路,把完整的布帛撕成了碎片。

为了不被高丽军察觉自己的兵力单薄,突入高丽军阵之后,王汉新并没有继续突击,而是向横向展开,着力于扩大高丽军后背的混乱局面。据史料记载,当天的风是从东方吹来,而且风力很小,可就在此时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似的,突然刮起了一阵西北风,直吹得面对王汉新的高丽军睁不开眼睛来。

王汉新见状连声高呼“天助我也”,随即便命部下顺风放起火来。尽管引火之物并不多,可是借助着风势,这股火还是很快开始蔓延开来,滚滚浓烟更是扩大了高丽军的混乱,王汉新一边乘势捣乱,一边纵火,没想到居然成功的点燃了一大片地区,着了火的旗帜和车辆烧到了周围的士兵,更吓坏了拉车的牛马,它们浑身冒火的四处乱窜将更多士兵点燃,最后被烧死倒地,身上着火的士兵仿佛被它们传


状态提示:第六十二章 五 渔波会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