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天地烈风>第四十八章 五 边境烽火

既然突契人卷土重来,那么刘龑和文武群臣自然要聚集在一起揣测这一次突契人入侵的主攻目标。

刘龑和所有文武大臣们都认为突契的主攻方向不外乎幽州和太原:如果阿比契力尔为了报去年的一箭之仇,那么他必定会选中杨莲镇守的幽州;而如果他要响应韩可民一党的企图的话,那么从太原一路南下就是首选。当然,也有极少数人认为他会取道西北方的灵州,丰州,麟州一线,不过这种意见并没有多少人信服。因为灵州到麟州一带是长安的北部大门,自本朝开国以来就对这一线的防御极为重视,在这一片地区里城池密布,要塞纵横,各地之间互相驰援非常方便,而且战备物资充足,武器精良,突契骑兵再强也不可能直接从这一地区南下,否则就会被绢之国切断归路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而如果要突破这些密布的关隘再南下的话,突契至少得伤亡数万人,这个损失是突契人承受不起的。

可是边关发来的战报却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阿比契力尔的意图,因为几乎在同一时刻,东起辽东,西到灵州,蔓延数千里的战线上几乎都出现了突契的军队。突契的军队虽强,可人口实在有限,如果在这么长的战线上都出现了敌军的话,那就说明在任何一个方向的敌军兵力都不强。这就引发了下一个问题,突契这种违反用兵常识的举动,究竟是为了迷惑绢之国做的佯动呢,还是他真的只是为了震慑一下绢之国?

如果是后者,那么阿比契力尔未免也太小儿科了。这种做法根本是无法撼动刘龑与之展开全面战争的决心的,可要是前者的话,那突契的主攻方向究竟在哪里呢?

在漫长的讨论中,刘龑和群臣始终无法判定对方的目标所在,而从探听来的情报看也没有突契主攻方向的消息。因为阿比契力尔十路进兵,各部各自取道,究竟哪一股部队才是主力连突契人自己都搞不明白,就更别提间谍了。

而实际上刘龑和群臣都猜错了,这一次阿比契力尔真的没有设定主攻方向。

阿比契力尔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违反用兵常识的事情来,并不是因为他想借此在绢之国的边境上耀武扬威。相反他有他自己的目的。

首先,虽然他纵兵在绢之国整个边境上袭扰,但目标却很明确,突契人绝不进行任何形势上的攻城战。这是突契人最不擅长的作战方式,它只会增加突契人的伤亡。却很难有什么真正的斩获。因此阿比契力尔给各部下达的命令是只针对绢之国防守薄弱的村镇下手,在这些防御力相对脆弱的地区,用优势兵力迅速攻占后将一切值得掠夺的东西全部带回草原,包括财宝,日用品,武器工具,还有女人,小孩。工匠。这些劫掠所得不但可以提振突契的士气,还能加强国力,而且要做到这一点并不费力。

其次。由于羊焘的提醒,阿比契力尔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太后一党的行为早就已经被刘龑察觉,那么之前他最为倚重的情报网已经变得没有价值了。而在与绢之国开战前所布置下的情报网还是前任大汗伊迷迪时期安插下来的,那时候突契与绢之国还处于和平状态,因此这些情报人员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开战以后。这些情报人员几乎就没有什么建树,随着绢之国大力封锁边关。突契能获得的情报越来越少,这样的话阿比契力尔便无法根据情报下达正确的指令了。而要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情报网。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为此阿比契力尔专门策动了这一次战争——将整个绢之国边境犁地似的劫掠一遍,这样会造成大量的人口流失以及逃亡,就会给间谍们很好的生存空间,趁着这次的作战行动,阿比契力尔将大量间谍安插进了绢之国境内,随着这些人逐步迁徙渗透,一张全新的情报网就会很快成型,如果再加上重金买通和其他一些非常手段进行扩展的话,那么就会有一张高效的情报网来为今后对绢之国的战争来服务了。

这件事情,只有领兵的十位将军和极少数谍报人员知情,他们在阿比契力尔的授意下,有序而高效的完成了这一布局。完成了这一切的阿比契力尔这才开始调动部队进行集结——他可不打算让刘龑有想明白这其中道理的一天,至少要摆出一个有主攻方向的假象来,让刘龑觉得又一次挫败了突契的企图,才好掩护自己真实的意图。为此他精心选择了这一次作战最后的攻击方向——朔州。

朔州属于太原经略使薛伯仁管辖范围,在地理上处于太原西北方向,周围方圆几百里直到太原府都没有大的河流,适合骑兵行动,而且根据之前的战报来看,绢之国各地的抵抗都非常激烈,可效果却并不明显,基本都是被突契骑兵牵着鼻子走,唯独这个朔州方向的防御有条不紊,就连小山村的防御都严密非常,因此阿比契力尔的十路大军中唯独这一路损失最重而所获最少,由此引起了阿比契力尔的注意。

太原府经略使薛伯仁,这个人在四年前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却在短短三年内迅速蹿升成了正四品的大官,被委任一方的防务,其受皇帝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在去年的幽州之战中也算是和阿比契力尔交过手了,不过在绢之国军队四面合围之时,阿比契力尔并没有感受到此人的厉害。如今他所负责的防区没让突契骑兵占到便宜,阿比契力尔开始对这个人感兴趣起来,既然要营造一个假的主攻方


状态提示:第四十八章 五 边境烽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