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都市现代>晋末雄图>第三百一十六章 秦凉争锋

张茂得报,不由既惊且恨,便向国内大肆宣扬秦人贪得无厌,悍然撕毁多年盟好誓约,而要来侵略凉州。r?an ?e?n ?.ranen`故而凉人愤怒,上下一心要求出兵抵御,坚决抗击秦军。气氛已经达到毋须再费口舌,张茂便‘顺应民心’,以领袖之尊,亲自出面向百姓悲愤地保证,绝不向强敌低头,誓与家国子民共存亡,于是又赢得了广泛的尊崇和赞誉。见人心已然凝聚齐整,张茂便令老将、轻车将军窦涛为主将,灭寇将军田齐、抚戎将军张阆为副贰,统帅精锐凉军五万,东出阻击秦军。

俄而秦军讨逆檄文遍发凉州。文中详细揭露了张茂弑兄自立、追杀亲侄的丑事,大义凛然言道秦公替天行道,只诛首恶余者不问,并明确表示秦军乃是仗义讨逆,对凉州的土地、财帛、人口等,不取分毫的的坚决态度,号召凉州人民认清张茂的伪装嘴脸,响应义师,早日推翻张茂,迎回世子张骏为君。

檄文中除了盖有秦公大印,还有西平世子张骏、凉州都护王该的印信。虽然张茂早已指斥张骏王该等人乃是叛国逆贼,但檄文还是在凉州上下引起了不少的疑惑和非议。张茂气急败坏,严令窦涛务必将战而胜之,只要能够打赢,那么所有的罪过,都可以不是一笔带过。

这边厢,秦军进军顺利,不数日便进入了凉州之东,金城郡内。据斥候来报,凉军也已经到达郡西允街城,正迎头赶来。秦军未及休整,凉军仗着西凉大马格外神速,竟然瞬息赶到,兜头便主动发起了猛烈进攻。

秦军素有善战之称,但凉军亦是有名劲旅。当下两强相遇,真刀实枪开始搏命,旌旗及戈矛一时遮蔽天空,喊杀声震动原野。秦军奋勇向前,但凉人挟怒而来大呼酣战,数万铁骑纵横决荡,犹如山崩地裂,秦军前军拼死抵御,威虏将军邱阳马刀生生砍缺三把,重伤昏厥,此外将校尉等都当场战死了二十三人,终究有所不支,败下阵来。

事态已急,高岳不得已亲自披挂上阵,纵马舞枪,使周盘龙在旁护翼,亲率全部求死军三千人,横冲战阵。见君主亲冒矢石,秦军感奋,决死向前,才好歹打退了凉军攻势,高岳便带领余部,后撤二十里,暂做喘息。

初战失利,众将既惭且恨,俱来向高岳请罪。高岳虽然也是愤懑,但亲眼所见众将都曾死战不退,并没有临阵怯懦的行为。此时哪里还会当真有所罪责,便勉励一番,让大家勿要多想,只管先去好好休养,且待来日再战便是。

随后数日,高岳严密督阵甚至亲身上阵,率军与凉军大战,却始终占不得明显优势。退下来后,高岳忍不住感慨,西凉劲旅,果然是名不虚传。晋末时候,胡人肆虐,神州沸腾,前后二赵帝国,鼎盛之时更是如日中天。多少强盛的力量都挡不住他们的铁蹄与钢刀,而不断地被征服、被消灭。

可偏隅一方的凉州,却生生的做到了。前凉从立国伊始,始终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历经风云变幻,坐看晋、汉、前赵、后赵等各路中原王朝兴衰,直到后秦大帝苻坚一统北方,才最后走向消亡。若说前凉只是靠着一味服软求和,便能够生存下来,这显然是无法让人信服的,因为彼时占据中原的异族政权,不仅强大,甚且狼子野心,冷酷无情,不会放过任何一点灭亡对方的机会。那么,凉之所以可以屹立不倒,有所凭恃的,应该还是战力极高无所畏惧的西凉铁骑。

凉军数胜的消息传回,张茂大喜过望。为进一步提高威望收拢人心,张茂竟悍然称王,建国号大凉,改元永元,正式建立了独立于东晋政府之外的割据政权。

但局部的胜利容易,整体的胜利困难。高岳坚信,秦国的综合实力,较之凉国,仍然高出一筹。在秦州、梁州接连发来两万援军后,北方也传来飞报,夏州军穿过河套,突然出现在姑臧城外,并立即展开了强大的攻势。城中守军出城迎战,被兜头击溃,姑臧城外的卫戍部队,系数来攻,也是不敌。于是夏州军将姑臧围得水泄不通,随即趁势攻城。

城中兵力薄弱,又加猝不及防,骇然不知所措。同时,姑臧城内,一直蛰伏的内衙斥候、密探紧密配合,利用各种破坏煽动暗杀手段,瓦解开始惶然的民心和斗志。

关键时候,张茂极为沉鸷,不仅亲自登上城头,指挥防守,竭力抵御;同时,他竟然传令前线的窦涛所部,不要以姑臧为念,更不可回师救援,以防中了秦军之计,当务之急乃是迅速击败高岳,才好没有后顾之忧。

窦涛接令,也是深以为然。但是军心这种东西,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妙所在。往往高级将领决意死战到底的时候,中下层官兵的意识却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得知相对空虚的姑臧城被激烈围攻,担心一旦城破,王公贵族们多有办法或者投降贿赂自保,但普通民众包括兵卒们的亲人,便难免会遭到忿怒的秦军屠戮,前线凉兵的心理,不知不觉开始急躁,很多人要求应该立即回师姑臧,不应在此徒然消耗战机。

高岳麾下此时刚刚大换血,立时便重新有了近三万战意高昂、康健勇锐的生力军。在得知夏州军深入敌境正猛攻姑臧时,高岳当机立断,在如此这般安排之后,开始传令撤退!

接到秦军主力有条不紊开始缓缓撤退的消息,凉军主将窦涛顿时觉得进退两难。若是追击高岳,那么便会里京师姑臧城越来越远,届时姑臧迟迟等不来大军回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六章 秦凉争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