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诡墓谜情>第四百五十章 无头神像

跟着游人继续绕着乾陵往前走,很快就看到了让我们最为惊奇的一幕,只见在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三十二尊,东侧二十九尊,共六十一尊。

这些石人残像高在米至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从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头被砸掉的痕迹。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说的应该就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间的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面立着外国使臣的群像,同样感到有辱他们的脸面,于是就把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但是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的八国联军并没有来到乾陵这个地方,哪来的砍石像一说呢?

虽然上述都是民间的传说,不能作为依据,但考古学家又进一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一五五六年的一月二十三号这一天,在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八十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一百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华县地震。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六十一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许多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在头部上受损了。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由于当时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研究人员推断,这六十一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战争中。即使这些石像已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

从北宋崇宁二年至明崇祯六年的伍佰叁拾年间有“往来登眺者题咏诗篇刊其上”,计三十九人四十二段。其中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朗君行记”题刻是用被称为“二十世纪之谜”的罕见的契丹文字镌刻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在两通石碑的紧北边,竖立着六十一尊蕃臣石像。东群二十九尊,西群三十二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武则天为炫扬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当走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三人具是被眼前这景观一惊,而幕修则刻意的和游人保持了一段距离。他拿出罗盘对着这神道脸色大变,然后快速收起了罗盘。我和安翔飞一脸的疑惑,但是幕修没有说,我们此时也不好问,因为在这和朱雀门外的这条神道之上,人流明显的比其他地方要多的多。

虽然我们的目的不纯,但是面对此番景象也是忍不住多驻足浏览了一会儿,再仔细看了一遍这些无头石像后,在幕修的催促之下我和安翔飞才恋恋不舍的告别了这写无头神像。

从神道下来继续在往前走就应该是到了司马道的东侧了,但是在这之间的一段路上,却给人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

“你们发现没有,这条路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头啊?”我首先开口道。

“是啊,有点,按道理这里怎么会有座山呢,这不是挡住了风水吗,而且青龙,白虎,玄武,几个门外都是敞亮敞亮的,这里反而出门就是一座大山是有什么讲究吗


状态提示:第四百五十章 无头神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