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id="u1662291";_id="u1749449";_id="u1749455";
距离太近,张济来不及躲避,那支箭瞬间射入他的心窝。
张济捂着心窝,跌下马来。
正在攻城的军士见张济中箭,赶紧奔回来相救,几个士兵举起盾牌,格挡文聘射来的第二支箭。
“将军。”
“将军,快醒醒。”
“不好,此箭射中将军的要害。”
“快送将军回去抢救。”
“军医呢?”
众将士慌乱说道,抬起张济往回跑。
这时,张济醒了过来,但胸口的传来一阵剧痛,他便知箭中要害,自己无药可救了。
张济拼尽全力说道:“去传我命令,全军撤退,退回南阳。”
一个将领应道:“遵命!”
张济又说:“我死后,让我侄子张绣统领全军,割据南阳!”
众将士齐声应:“遵命!”
张济吐了一口鲜血,便停止了呼吸。
众将士抬走张济的尸体,又悄悄通知攻城部队撤退。
待文聘得知张济已死,出城追赶,已经为时已晚。
张济的尸体抬回南阳,张绣大悲,痛哭不已,亲自为张济守灵。
贾诩连忙召开将领会议,按张济的遗命,推举张绣接管南阳,执掌大军。
等张济风光大葬之后,张绣准备起兵南下,为叔父报仇。
贾诩前来阻止:“刘表地广兵多,起兵报仇无疑自杀。”
张绣说:“叔父的仇,不能不报。”
贾诩说:“张济虽是死在刘表手上,但实际上是让董卓害死的,董卓才是罪魁祸首。”
张绣问:“怎解?”
贾诩说道:“你知道董卓欲得邹氏吗?”
张绣怒道:“知道,我也不会放过董卓。”
贾诩又说:“董卓为了夺你婶母,故意扣下军粮,迫得你叔父南下抢粮,结果身亡。所以,害死你叔父的表面上是刘表,其实原因还在董卓身上。”
张绣大怒:“尼玛,我要起兵进攻长安。”
贾诩戏道:“时机还不成熟,我们的实力弱,要从长计议。”
张绣知贾诩善计谋,便问:“军师可有良策?”
贾诩说:“我们的军粮危在旦夕,必须先图得粮草,否则一切都为空谈。”
张绣说:“愿听军师之言。”
贾诩点点头,说道:“将军故作向董卓低头,请求董卓拨发军粮。”
张绣一愣:“董卓会肯?”
贾翊说:“将军在书信上写道,从此服从董卓的管制,再暗示献出邹氏,董卓必信。”
张绣沉默不言,也不表示同不同意。
贾诩又说:“董卓为了安抚你,又为了得到邹氏,必定拨来大批粮草。将军一旦得到粮草,即无后顾之忧,便可割据南阳,自立为主,谁也不怕谁了。”
张绣大喜,便依照贾诩的计策行事,派人送信给长安,恳请董卓拨粮草。
董卓闻到张济的死讯,心中挺高兴的,邹氏可到手了。但他又听到张绣接手了张济的兵马,不由担心起来,生怕这个年轻的家伙不服他的管制。
这时,张绣的书信到来,他打开一看,不由喜上心来。
张绣的书信中自称属下,态度诚恳,表示服从董卓管制,希望董卓任命他镇守南阳,再给他拨军粮三万石。同时,还暗示张济遗孀无依无靠,准备送回长安居住。
李儒闻讯张绣的书信到,立刻赶来找董卓。
董卓把信交给李儒,然后笑道:“张绣果然识时务,邹氏指日可得也。”
李儒看完信后,说:“几乎也没什么破绽,就是要的军粮太多了。”
董卓说道:“神枪张绣,南阳城下与吕布大战二百回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比张济强十倍。我手下无强力大将,正需要张绣这种悍将,将来才能与其他诸侯争天下。”
李儒说道:“但是,他要求军粮三万石,实在太多了。目前旱灾未过,到处缺粮,长安的军粮也不富裕,拨出这么一大批粮食,恐怕我们的军队会受到影响。”
董卓不以为然:“向各地加征粮食就是了。”
李儒想了想说:“张绣得到军粮三万石,他的军队就可以支撑六个月,万一他造反怎么办?”
董卓笑道:“张绣知道我喜欢邹氏,他在信中暗示献出邹氏,这说明他的诚意。”
李儒皱眉:“用军粮三万石来换一个女人,这也……”
董卓斩钉截铁:“也值!”
既然董卓如此表态,李儒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反正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妥,却又找不出原因来,但是军粮三万石实在太多,他劝董卓减少一半。
董卓想了想,说道:“那就给二万。”
李儒皱眉:“也太多了。”
董卓摆摆手:“张绣是人才,我要纳之,二万石我给定了。”
李儒见董卓决心已定,便遵从他的吩咐,从粮仓调出大米二万石,命人火速送去南阳。
南阳的军粮已空,张绣坐立不安,过了明天,军队就没粮可吃了,怎么办?
倒是贾诩很淡定,他认定董卓的粮食不日便到。
果然,在傍晚时分,董卓拨下来的粮草送到南阳,张绣大喜,南阳的燃眉之急解了。
张绣在贾诩的指导下,加固城池,整理军队,准备力拒董卓。
董卓左等右等,也不见张绣遣邹氏回长安,实在等不及了,便派人去催。结果,张绣回复,邹氏要为张济守孝三年,三年之后才回长安。
董卓大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