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尽推行的立法治国,深得文人士大夫的支持,在民间很有威信,而昭王硬派果断的风格则让他在凤羽卫中很有威望。拥有了暗卫之后的昭王,朝中有梵东、严峻等开国公侯,朝外有黎鼎及黎家军,更军中有大批的拥趸,由此迅速成为大元朝中炙手可热的新贵。
羲皇的态度一直不明朗,有时候帮沈尽,有时候帮昭王,似乎有在有意维系某种平衡。这两派的斗争在史书中被称为“王相之争”,持续了很多年,此消彼长。
这种斗争有几次都差点结束,原因就是羲皇与昭王的关系险些破裂。最严重的一次,就发生南北和谈期间。
江都的谈判进行了大半年了,一直很缓慢,但是一直很顺利。到了来年春天的时候,双方的谈判代表都感到谈不下去了,顺利得超出了想象,顺利得他们感到不可思议。
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一般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使臣们都是吃力不讨好的,让步太多说你丧权辱国,让步太少谈不成,说你有负皇命。
这次江都的谈判却是另一番景象,两边的君王看起来非常有诚意,你让我也让,你同意我也同意。双方不管提出什么条件,齐皇和羲皇的回复都非常一致,照准。
葛志丹和程嘉每次收到皇命,不是安心地谈下一议题,而是更加不安。双方都不知道他们的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谈到最后,两个人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么大的事情,还是你们自己谈吧。
这年春天,江都的谈判代表分别向自己的皇帝写了最后一封奏折,兹事体大,请求齐皇和羲皇当面商谈。
一直在旁边看热闹的谷康也写了奏本,将情况禀报给西梁王。
收到程嘉奏本的羲皇,在早朝上询问了群臣的意见。当然只是例行询问,前一天的听雨轩中,她跟何凌、顾远、贾玄等人已经谈了好久。
春天到来,河水涨潮,但是大元的水军也已经初具规模了。当羲皇问贾玄胜算如何时,贾玄的回复是:或可一战。
就是说可以开战了。
但是羲皇却决定与齐皇再见一见。她的决定让何凌他们非常不解。之前和谈是为了拖延时间,寻找战机,过了数月,局势又不一样了。已经可以开展了,但是她却一直不撤回江都的和谈使团。
他们开始敏感地意识到,原本只是缓兵之计的和谈策略,有假戏真做的倾向。
天心殿中,羲和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望着文武百官。何凌、顾远等人虽然不赞成和谈,但是态度却十分温和,言辞也十分委婉,唯恐惹她不快。
主战派的核心,居然是莫逸。
他坚定地认为,应该与南齐决战,不可一再拖延。他也坚决反对与齐皇会谈,因为没什么好谈。
他的意见得到了武将们的热烈响应。可是羲皇却一直一言不发。她望着莫逸,看不出什么情绪。
他们知道,莫逸是真正能影响羲皇决策的人,但是却不知道,是完全相反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