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道教学者对于道教教理、经典、仪礼、戒律、图像诸方面承袭融合佛教因素的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哪吒莲花化身故事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久远的佛道关系问题。莲花本是佛教的圣物,却也常见于道教典籍,《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显道品第一》云:“天尊曰:‘真藏法中……诸善男子,闭目谛听,须臾之顷,忽见四广严净国王狮子,千叶莲花,散满虚空”。《封神演义》哪吒故事中莲花化身的施法者由原来的佛陀换成了太乙真人,这也正是道教移花接木之术的一次具体演示。下面,我们将对哪吒故事中莲花化身前后一些情节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进行解析。李靖哪吒父子的矛盾冲突是以哪吒得罪石矶娘娘、大闹龙宫为导火线而引发的,四海龙王擒住李靖夫妇,哪吒曰:“我今日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于是自尽。《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的叙述与此大同小异:“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臂,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保存了一条与此段情节相关的早期材料:“那吒太子拆肉还母、拆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为父母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条材料里,哪吒还骨肉于父母而现本身为主动而非被动行为,这一情节阐发的是佛家的色空思想,而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佛教意蕴逐渐淡化乃至消亡,哪吒割骨剔肉的情节被嫁接到了新的父子冲突的情节体系之中,其思想实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哪吒复生之后,寻李靖报仇,父子相斗,李靖不敌,土遁而逃,哪吒紧追不舍,路遇李靖第二子木吒,木吒痛斥哪吒“子杀父,忤逆luàn_lún”,哪吒则以“已将骨肉还他了,我与他无干,还有甚么父子之情”的逻辑为自己辩解开脱。这种lún_lǐ观念的冲突,在南宋志磐《佛祖统记》卷三十九所载佛徒有关隋炀帝弑父之事的论辩中早已有所体现:“世谓炀帝禀戒学慧,而弑父代立,何智者不预鉴耶?然能借王之事以比决之,则此滞自销。故观经疏释之,则有二义:一者事属前因,由彼宿怨,奉为父子,故阿?世此云‘未生怨’;二者大权现逆,非同俗间恶逆之比……则炀帝之事,亦有前因现逆二者之义。”陈寅恪先生就此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发:“阿?世王为弑父弑君之恶主,然佛教经典如《大涅磐经-梵行品》则列举多种理由,以明其无罪……夫中国佛教徒以隋炀帝比于阿?世王,则炀帝在佛教中,其地位之尊,远非其他中国历代帝王所能并论,此点与儒家之评价适得其反。”
原始佛教的家族lún_lǐ排除了以前婆罗门教子对父要硬性服从的观念,这与儒家的孝道lún_lǐ是极不相容的,哪吒认为他与李靖只是前世父子、剔还骨肉后已无亲缘关系、故可报前世之仇,反映出衍生于佛教三界轮回、因果报应理论的思想观念。哪吒在追杀李靖的过程中,先后遭到普贤真人弟子木吒、文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