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皇宫里,武承肃对周绎围城却久久不攻十分费解。
虽不确定周绎如今是否还惦记着阳筠,但这魏国已然走到这步,断不会忽然放弃。
可外头形势并不明朗,两边的燕国兵士态度也颇为暧昧,周绎哪里来的自信,竟敢驻兵京畿?
他就不怕降兵复叛,内外呼应,魏国得不偿失么?
武承肃思索良久,立即察觉不妥。
周绎是何等聪明之人,军事上又有十分的才华,他既能按兵不动,自然是有旁的打算。
只不知道他盘算些什么。
在周绎至关重要的那一步上,又是否会有阳筠的作用。
正胡思乱想,有内侍进来通报,说许嘉来请,武承肃遂让进来。
“陛下,奴婢奉太后娘娘之命,特请陛下移驾慈元殿。”许嘉态度恭敬,甚至有些严肃。
“可知是为何事?”武承肃问道。
他不想此时还旁生枝节,因为些小事而分心烦忧。
“奴婢也不知太后娘娘找陛下所为何事,”许嘉低头道,“太后娘娘只叫奴婢来请陛下,其余的一概未说。”
武承肃虽不信她不知情,但母亲来找,终归是要去的。
尤其如今父亲已去。
他答应着起身,带着丁鑫几人,同许嘉一起往慈元殿去。
路上却碰见了阳筠。
阳筠彼时正带着瑄哥儿、琰哥儿并一众内侍、婢女看海棠花。
瑄哥儿看见武承肃,口中嚷着“父皇”,张开手就扑了过去,几次险些摔倒也不怕。
武承肃只得停住脚,顺手将瑄哥儿抱在怀里。
武存琰忙收起笑容,快步走上前去,躬身站定,端端正正地给武承肃行了个礼。
武承肃点了点头,接着对阳筠道:
“今岁天寒,花开得晚,幸好最终还是开了这些时日,没让人空等。”
阳筠不知该答些什么,便只附和道:
“可是呢,还以为春天也当冬日过了,没想到倒还是暖了这两月,花也都一并放了出来,比往年败了一个、再开另一个,好像还热闹好看些。”
武承肃微微一笑,又哄了哄抱在怀里的瑄哥儿,说了好几句话。
瑄哥儿跟着回答。
因瑄哥儿说话有趣,把武承肃也逗得笑了起来。
见许嘉在旁,阳筠猜测他是要去慈元殿,便让常安上前接过瑄哥儿。
“陛下既有事,妾身等不敢耽搁。”
阳筠说完,给武承肃行了一礼。
常安忙上前躬身等着。
武承肃看了看阳筠,将瑄哥儿递给常安抱着,口中道:“太后有事找朕去慈元殿,你们看看也便回罢。”
阳筠等人低头应“是”。
武承肃自离开,一路去了慈元殿了。
阳筠看着武承肃的背影出了会神,便被瑄哥儿唤“母后”的声音叫醒。低头看见一大一小两个儿子,阳筠心中也轻快了不少。
“你们还想去哪里呢?”
武存琰如今愈发亲近阳筠,也不再像从前那般拘束了。
方才武承肃在时他缩手缩脚,听武承肃让他们“看看就回”,他原有些失落,现听阳筠这般说,自然十分高兴,忙说要去千鲤池里头看鱼。
武存瑄不懂,见哥哥说得热闹,便也嚷着要去。
“好好好,母后带你们去就是。”
阳筠说着,示意宫人看好他二人,便领着往千鲤池去了。
“母后,那千鲤池里头真的有上千条鱼吗?”武存琰好奇道。
“许是没有那么多——也没人去数过究竟多少——但数百条总是有的。”阳筠略想了想,认真道。
“既然没有上千,为何又要叫‘千鲤池’?”武存琰愈发觉得奇怪,“儿臣忽然不想去看了。”
阳筠忍不住轻笑出来:“不过是个说法罢了,总不能叫‘七百鲤池’‘八百鲤池’罢?这些取名作文的,多半为了好听罢了。”
话说到这里,她双眸忽然一沉。
略犹豫了一下,阳筠蹲下身子,双手扶着武存琰的肩膀,微笑道:
“琰哥儿且说说,为何又不想去看鱼了呢?”
武存琰咬了咬下唇,小心翼翼道:“儿臣原本觉得鱼儿有趣,在水里凑在一处,又自在又热闹,这才想要看。可方才听母亲说,鱼儿未必有一千,却非要叫‘千鲤池’,儿臣便有些不爱去那处了。”
阳筠轻轻咬了咬牙,正色道:
“琰哥儿为人处世严谨,母后十分喜欢,可‘矫枉过正’‘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琰哥儿既读了书,也该知道一二,今后不可如此。你当谨记,凡事未必只有是非,许多事在咱们看来是不好,在旁人看来就十分欢喜,你可明白?”
武存琰瘪了瘪嘴,半晌后轻轻摇头。
看见那一脸的茫然无措,阳筠心也软了三分。
可话总归是要说的。
“孟夫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你学过的,母后今日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阳筠语重心长,“但凡天下人心所向的,便应是你我所向,凡是不得民心的,便该弃之。
“即便不为君,只为臣,或干脆是个匹夫莽汉,也该知道何谓民间疾苦。祸国殃民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为,这是为人该有的品德。”
武存琰思索了半天,对阳筠点头道:
“儿臣似乎懂得了母亲所说的道理。”
阳筠轻叹了口气,幽幽道:
“也不求你全明白,只别忘了母后今日的话就好。”
武存琰用力点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