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明海商>第三十八章 料罗湾(二)
和质量较差的木料造船,这样6个月就可以造好一艘船,但是一旦船体结构封闭,船体内部阴暗、潮湿、温暖,特别适合木腐菌等细菌的繁殖,会逐渐腐蚀木材,降低船体强度。这也是为什么“荡奴”的装舢工作脱了这么久的原因。

船只在海上长时间航行,船体长时间受到海水侵蚀,经常受到风暴的洗礼,军舰的结构框架很容易松动,水下部分也会腐蚀,所以要定期的把船舶停靠在码头上进行大修,否则松动腐蚀的无法避免,最终可能会经不起风暴的考验,整艘船的寿命也会降低。船如果造得好,而且加上定期得维护,它可以轻松挺过50年。所以对于一只舰队来说,拥有干船坞(将水抽掉,使船舶在此进行出水检查、修理的封闭的船池。待出售的船舶通常在干船坞让有意向的买主查看。),用于定期维护自己的军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干船坞进行水线以下的定期检修,可以保持一支强大的后备舰队。如果没有干船坞,要维修船只,就必须把船拖离水面,或者在水上使船向一侧倾斜,这些办法只能用于较小的船,而且非常危险。良好的造船工艺与定期维护可以延长战舰的服役寿命,这对于一只希望保持强大的水师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水师基地往往以船坞为核心展开建设,如果一只舰队希望在某个海域进行长期的活动,就必须能够在附近获得一个水师基地,这样水师可以在水师基地内获得帆布、索具、甲板、桅杆、枪炮、弹药、食物、淡水和人员的补充,基地可为舰队提供安全的泊地,为海员提供休整与医疗设施。金乡军在此时代获得成功与其重视水师基地不无关系。金乡军每扩张到一个新的海域,就会不计成本的建立起新的水师基地,相比之下,此时欧洲的欧洲人则更偏好远洋征战,派遣远洋舰队去出事海域,完成任务后在长途跋涉回来。

付明方还道,目前金乡军已经有了自己造炮的技术和实力,这非常重要。目前几乎所有的水师炮都用青铜铸造而成,因为青铜不像生铁那样容易炸膛,所以更加轻便耐用。事实也如此,直到18世纪初期,青铜都是最好的铸炮材料。但是青铜过于昂贵,在舰队规模扩张之后,除了最小的和最重要的战舰都采用了廉价的铸铁炮。在整个风帆时代,金乡水师的火炮比所有的曾经出现的对手都强大,这主要得益于金乡勋民宗钧杰在金乡水师“基隆”号上提倡的炮组训练,金乡炮手可以用绝对优势的射速压倒对手。而与此同时,欧洲的铸铁炮却经常发生意外爆炸事故。

而实际历史上,到了后来制造技术得到了提高,西方的枪炮已经不再是中空铸造,而是铸成实心的,然后用水钻膛,再用蒸汽动力车床光滑内膛,这样可以制成更为精密的火炮,这样炮弹与炮膛结合的更加紧密,可以更充分利用火药推力,增大炮弹出速,射击也更准确。苏格兰人就利用此技术发展过一种“大口径短炮”,他的射程虽然不如小口径长炮(也就是所谓的加农炮),但是大口径短炮更加短小轻便,可以发射更大直径的实心炮弹,在近距离(150码以内)作战的威力大大提升,奠定了大明皇家水师在近距离作混战的优势。滑动炮架上的大口径短炮,这种短身管、高射速的火炮是由苏格兰发明制造,英国人配备这种大炮之后,在近距离交战中如虎添翼,这种大口径短炮在1782年圣徒岛海战中一鸣惊人。风帆时代火炮使用的主要弹药是实心铅弹,当时的火炮也以发射这种实心铅弹的重量来命名和分类,以区别威力。比如欧洲人保留到了1820年的36磅炮,美国人在1815采用42磅炮等等。实心铅弹很像现代体育运动中所使用的铅球,实心铅弹密度很大,可以在近距离上可以轻易穿破战舰的船壳,能对舰内船员造成伤亡,但是对于战舰来说,如果命中的不是水线附近部位,其对舰船的破坏很小,很容易修补,而且实心弹在远距离上射击,即使命中了也很容易被敌人坚固的舰壳弹开。这种炮,才是晏世轮所需要的。

而同时晏世轮也要求金乡军械司不停研发的是,那种风帆时代的弹药,除实心炮弹以外,还包括杀伤舰面人员的葡萄弹,用于摧毁桅杆、风帆、索具的杠弹和链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灼热弹,这种炮弹英国海军经常使用,是用炉火将实心弹烧的通红,在装填时需要在火药和炮弹之间堵上一坨湿泥,以免温度很高的炮弹引燃火药。可想而知在拥挤、嘈杂的船舱里往往到处是跑来跑去的水手,堆满了火药桶和炮弹物资,所以使用这种灼热弹必须十分小心,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所以灼热弹需要专人来烤和运送,这种灼热弹虽然用起来很麻烦,但是他的威力也不同反凡响,灼热弹可以像穿破纸张那样穿破敌人的坚固的船壳,如果运气好,灼热弹命中敌人的火药桶,就会引起一场大爆炸,所以灼热弹是炮手的最爱,在作战中,灼热弹供不应求,在战斗激烈时要灼热弹的喊声此起彼伏。这个效果,是宁凤晨专门追求的,但是反复研制无果,只等基础工业提升。

而晏世轮最最感兴趣的是,在即将完成舾装的旗舰“基隆”号上,为了方便装填弹药,还发明了火炮滑车,使用滑轮组和粗绳索的阻尼抵消火炮的后坐力,火炮射击后,通过后坐力退回船舱里,重装弹药,然后拉动绳索将火炮推出去开炮。这不就是英国人用的滑轮阻尼套装吗?特么的


状态提示:第三十八章 料罗湾(二)--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