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明海商>第三十七章 料罗湾(一)
岸的沪尾(今淡水),构筑淡水城(西班牙称为圣多明哥城)。现在这个淡水城和基隆城,已经发展到了中等城市规模,两地共有居民八万左右,守军将近一万,是金乡陆军第七军,和金乡海军第十三军。其实,在金乡军体系内,由于传统的原因,总是海军发展比陆军快。这不,海军都发展到了十三个军,共一千八百多艘战船,十五万人的规模。而陆军由于走了晏世轮要求的“精兵路线”,目前为止只有七个军,战斗兵才一万余人,这明显与大明的陆战为主,海战为辅的套路不同,金乡军侧重的,是海上的力量!这次针对马尼拉的行动,晏世轮根本都没放在心上,来的区区十艘盖伦船,在与五艘“灭虏”战舰对峙时,只是一个下午,就全部灰飞烟灭,碰上“灭虏”,西班牙主力战舰盖伦连逃跑都来不及。晏世轮还是老办法,一个不留,全当作军功送给了楚党诸位人士。

而又过了一个多月,从欧洲宁凤晨的来信看,又有一件历史事件如期应验了,看来自己的到来并没有改变更多的历史。这件事是这样的,自以为是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建造了一艘重心过高的旗舰“高脚杯号“,该战舰于首次下水试航即告沉没,并导致四百余人丧生。与泱泱大国大明不同,瑞典可是人口稀少,晏世轮在以往的信件中,已经提前告知了宁凤晨,要不惜一切代价,让这艘“高脚杯号”成功下水,不为别的,只为能让瑞典对立国家多流一些血。宁凤晨果然不负众望,他利用通过无数战斗赢得的古斯塔夫的信任,到了船厂后,看到这个“高脚杯”船的确是太过奇葩,中心这么高,怎么能航行顺利?于是,他画了个草图,将高脚杯的脚,降低了约莫五米,随后又在船的底部,参照着改装船的样式,增加了许多暗舱,再在暗藏里、外面敷设大量铁甲,美其名曰“增大船只在暗礁处的安全性”,其实就是个配重的意思。

经过如此改造,还真就没让历史悲剧重演,在十月份左右,这个古斯塔夫的旗舰“高脚杯”号,竟然顺利下水,同时饶斯德哥尔摩航行了一周,竟然毫发无损,让晏世轮感慨,看来宁凤晨真是老古的福星。

晏世轮的开心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传来了两封极为重要的情报。辽东费劲千辛万苦打下的根据地,终于传回来第一次情报,然而这个情报让晏世轮无论如何开心不起来,情报里讲到——九月初,皇太极于沈阳会盟归附的蒙古诸部,会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征讨林丹汗的察哈尔部,这也是第一次形成满蒙联军。晏世轮明白,满清就要兴盛起来,而大明还能坚持多久?自己的发展步伐已经迈的很大了,但是靠着海军暂时还无法动弹后金分毫,历史啊历史,你能再走慢点儿吗?

另一封情报关系到了眼前,因为宁凤晨在欧洲的眼线,发回了一封至关重要的预告,就是,荷兰人最近要在东方动手,而动手的对象,就是大明水师还有新进冒起的金乡军。

晏世轮分析道,看来料罗湾海战,要提前上演了。

自己,真的准备好了吗?

金乡军目前的海军,和金乡军的造船厂,是晏世轮最大的依仗。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风帆海战时代失之交臂,明清时期错过了辉煌的的大航海时代,在西方大航海时代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我们却在闭关自守,以至于直到前世仍落后于西方世界,令人扼腕叹息。随着造船工艺的提高,装有纵帆设备的高大的船楼淘汰了。军舰降低了重心,提高了速度,适航性得到了提高,可以在大洋里航行得更远。不仅如此,船帆也大大改进。艏部纵向三角帆和桅杆之间的支索帆比仅采用横帆航行起来更能吃风。横帆的驱动力因增加了翼帆也得到加强,它由原船帆横桁端向外延伸。满帆时,一艘大型帆船战舰可挂36面帆。随着横帆和纵帆的结合使用,船已经能够通过迂回航线而逆风航行,风帆时代的船舶已经摒弃了人力手划桨,完全凭借风帆借助风力运动。

海军长期使用青铜或生铁铸成的前装滑膛炮,用于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以及杀伤人员的霰弹、破坏帆具的链弹。在这个时期,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火炮对射。在这种“线式战术”中,最具威力的是大型的、拥有多层甲板的、装有众多火炮的战舰,这种战舰被称作战列舰。战列舰的全称应该是“主战线战斗舰”,或简称为“战舰”。三层隐蔽火炮甲板和三个桅杆,这种战舰是构成线式战术的主要力量,是夺取制海权的保证。晏世轮对于战舰的选择,一般都是参考了“专业人士”的意见。

战列舰结构强度高,火力强大,成为海上线式作战的基础。而速度极快的小型战舰则被用来进行侦察、封锁、或者海上破交作战等辅助性作战任务,1750年,这些小型战舰发展成为典型的单甲板战舰“三桅快船”,这种战舰被称为巡洋舰,巡洋舰要具备多种作战能力,能够在远洋活动的大型军舰,在风帆时代他的基本能力是能够俘获一艘商船。除此之外,风帆时代的舰队总是带着纵火船,这些纵火船主要由废旧商船或小船改装,这对在海战中受伤失去的动力的大型军舰是致命的威胁,海战中还有用于对岸攻击的臼炮艇、浅水战舰等等。

所以,金乡军目前也装备了大量的臼炮艇、浅水战舰。另外,纵火船,这是风帆时


状态提示:第三十七章 料罗湾(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