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甲午崛起>0937 华军第一野战师几乎拼光

这还是华军第一野战师,王牌中的王牌呢!要是换成刚刚组建的任何一个师,甚至是三个师,六万人也未必有能力包老毛子八千多人的饺子!

“拿枪,尽量用枪!”轩建章边打,边对身边的人道,作为一只两万多人的大军的统帅,又是次华军作战的急先锋,轩建章也是拼了命了。更新最快

“快点,都快点,能开枪尽量开枪。”大家纷纷开枪射击。

砰砰砰!砰砰砰!

其实不用轩建章下令,战士们也都是这么做的,南方的士兵个子也许不如北方人高大,但是机灵程度是强于北方人的,尤其凶悍程度,江西兵和湖南兵,湖北兵,都是凶的典型!要是在山里打斗,一个人能打五个!

华军的南方士兵绝大部分来自江西,少数来自浙江,福建和广东,也有一部分是湖南和湖北,迁徙到东南来居住的,之后被征召入伍,或者是主动要求入伍。

到了四川,云贵这些大西南的士兵,现在华军中还没有,不过,大西南的军队,萌总裁也是很欣赏的,在史上,他们为抵御外侮,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大西南的士兵,普遍有耐力强的特点,可以连续苦战,恶战,日本鬼子就曾经吃尽了苦头,战争主要拼的是后勤补给,其次就是军队的数量,质量,尤其是军人的战斗意志。

这个时代的拼刺刀技术,还不像后世,后世步兵的枪打完了,步枪就只能当成刺刀用,现在华军因为是五连发的步枪,已经比沙俄的前膛枪不知道高明多少,所以,一边拼刺刀,一边乘机开枪击毙敌人,也是华军独特的战术。

老毛子的刺刀战术和白刃战战术,也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史了,要比华军这才三岁多的军队,要成熟的多。

如果不是华军可以边拼刺刀边开枪,几乎没法打。

随着火器数量与质量的发展,沙俄军队的步枪最终取代了冷兵器。

火器完全控制了战争,以火器为战争基础的战术也随之产生了。

刺刀的出现更使长矛战争的地位也丧失了。

战术上为了更好发挥火器的威力,步兵的队列纵深越来越浅,最终演变成了线式战术。

虽然当时的战斗往往在最后仍要以白刃冲击结束,但是一份1762年从法国伤兵身上统计的杀伤比显示,步兵轻武器造成的伤亡已经占了的统治性地位,高达68.8。

一、线列战时代的俄军火力思想

“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俄**事家苏沃洛夫。

如果用19世纪初期的军事思想来解读18世纪的线式战术,或许会认为这是一种偏向防御的队形。约米尼曾指出”对进攻来说好的部署应当具有机动性,坚忍性和攻击力;而对防御来说,首先是坚忍性,同时要有最大可能的火力。”

苏沃洛夫与当时俄国内部试图复制腓特烈二世,推行普鲁士制度的保守派不同,他的军事思想核心是进攻。他被认为是俄军中试图打破线式战术,采用纵队和散兵线最早的军事家。苏沃洛夫军事原则中,包含了两条,”快速“与”勐攻“。由于强调进攻的快速性,因此他对俄军的要求不同于同时期欧洲军队那样,倾全力发扬枪炮的火力。

在对步兵射击的要求上也形成了与当时线式战术的代表,普鲁士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腓特烈二世曾说过:“一个普鲁士的步兵营,就是一个活动的炮兵连。他的装填速度极高,可以是其他一切部队的三倍以上。这一点便普鲁士军有了三对一的优势。”

可以认为这些话有些夸张,但是不难看出当时的普鲁士军队在训练时,求追的是更快的装填速度以发挥最大的火力。苏沃洛夫则不同,他提倡精确射击“为了消灭敌人尽量节省子弹,各人在每次射击时都要瞄准敌人。”有时甚至不惜降低射速,例如在1763年条例中提到为了尽快射击,把枪托置地是很好的方法。但他却要求枪托装填时绝不可置地,同时还要检查通条弹回了没。虽然他对士兵的射击提出诸多要求,但是并不赞成以火力取胜“射击要少而准,刺刀要刺的狠”。他特别强调培养士兵拼刺刀的精神。他骄傲的宣称,“敌人也有两只手,但他不知道怎么对付俄国的刺刀”。

应当注意的是,苏沃洛夫这种节约子弹,突出白刃,强调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它的产生的背景主要是由于苏沃洛夫一生从事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扩张战争,战场都在敌国,往往是无后方作战,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士气也难于维持。同时在大部分时期,由于为了便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在俄军内部占优势的还更多是推行普鲁士制度的保守派,向苏沃洛夫这样的军事家虽然打胜仗较多,但是在内部政治斗争中往往败北,成为宫廷阴谋的牺牲者。

到了拿破仑时期的俄军,则更加在战术上上了一个台阶。

到了1876年的老毛子军队,更是进步了一百年。

华军的刺刀和步枪一样,都是统一配置的,不像是其他国家的陆军,步枪五花八门,刺刀也五花八门。

华军刺刀的刺刀座槽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标。

供总裁1874式步枪使用的刺刀,和其他枪械的刺刀迥然不同;一般,这个时代的步枪的刺刀座槽t/o型,而其他的为t型。

以中国字而言,t/o型不如说是十字型更为妥切。

这是总裁1874式步枪刺刀的重要特征,没有别种步枪使用此种座槽。总裁1874式


状态提示:0937 华军第一野战师几乎拼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