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甲午崛起>1160 华皇抵达阿拉木图

正月十五元宵节,华皇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和百姓们见面,并且主持了几个重要的会议。

正月十六日,华皇和卡特莉娜卡芙公主,赵轻萝,李提摩太,凯瑟琳,索菲亚,以及轩悦武带领的四十多名北重的专家,还有二十多名华国主要负责欧洲事务的外交部人员,踏上了前往欧洲的火车。

整个,,西伯利亚大铁路,都已经全面贯通,南北铁路的大部分已经贯通,还有个别山区在解决技术困难,不过,在1879年内,华国的主要铁路全线贯通,已经是没有问题的计划了。

至少,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人多力量大,这句话到底是不错的,华国的人口在急剧增加,在没有粮食问题的情况下,华国生孩子的速度,在全世界是无敌的。

目前已经超过了9亿人口,这是非常可怕的数字,这还是在将将解决温饱的前提下,如果华国达到了小康水平,在19世纪,十年能生30亿!

19世纪是强权的世纪,华皇的观念就是使劲的生孩子。

人口越多,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人口减少,女人就会减少,市场会缩小,同样用工岗位也会减少,所以比例是不会变的。

竞争压力大是因为生产率提高造和市场饱和,再说你想杀别人,你有这能力么,你咋知道自己不是被杀的那个。

有人说:“人口越少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许多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很高,而很多穷国却人烟稀少。

在后世。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相比之下,非洲面积30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三倍,人口仅有7.5亿,非洲的人口密度远低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自然资源又极为丰富,然而非洲却是世界上经济最落后的地区!

实际上,一个国家是否富裕,与这个国家的面积大小或人口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各国人均gdp排名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既有地广人稀的国家,也有地狭人稠的国家。

不过,华皇认为华国,就适合人越多越好。

清未4.5亿人口,在华皇手里已经翻了一倍,当然,主要增加的是江南的人口,其实在华皇全面统一华国之前,江南地区已经在萌总裁手里有两年的时间了,大量的海外侨工回归,还有大量的南亚地区会说汉语的人都跑到华国来,以躲避列强的欺压,都加快了华国人口发展的速度。

当然,华皇想要人多,主要是寄希望于他的对外扩张路线能一直顺利,工业革命开始后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点,华皇还是知道的。

如果工业跟不上,要那么多人干什么?

一个月之后,华皇坐火车穿过了整个大西北,穿过了新疆,抵达中亚省的省府阿拉木图。

中亚省虽然不大,但是华军在这里驻扎了华军第三野战师,华军第四野战师和华军第五野战师三支主力师,其中的华军第三野战师更是老三师之一,属于王牌师编制。

政治上最高官员是雅科捷琳娜克里莫娃,军事上最高官员是土匪出身的王大山,也是华军第三野战师师长,现在兼任中亚省警备司令部司令官,统辖整个中亚省境内的华军。

华军第二野战师师长是骆国忠,华军在西伯利亚新三省同样放了三个师,这是为了防止哪天老毛子皇帝忽然脑子断路,要重新夺回西伯利亚。

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不过,华皇从来没有放松警惕。

华国号称26个常备的野战师,但是只有朝鲜,中亚省,西伯利亚新三省,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广西,四川几个地方有完整的师级编制,有一大半的常备部队其实在北京周围,训练,帮助建设,其实只能算是半正规军。

华国的陆军,并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强大,这一点,华皇心里比谁都清楚,因为华国的疆土太大,即便是通了铁路,调动也不容易,尤其现在刚刚统一,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军队协助防御和建设的。

阿拉木图位于外伊犁阿拉套山脉北麓伊犁河支流大、小阿尔马廷卡河畔的人工灌溉绿洲中。

南部为山区(最高塔尔戈尔峰,海拔4,973米)及山前平原,北部是大片沙漠和伊犁河谷地。天山北麓外伊犁山脚下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面积190平方公里,海拔700-900米。

1854年,一队由俄罗斯鄂木斯克出发的西伯利亚哥萨克军队在天山山脚地区建立了一个城堡,取名zailiysky,一年后改名为verny,1867年成为土耳其斯坦一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

1877年,华军全面夺取中亚省,建立华粹党政权,当中亚省-西伯利亚铁路建成后,阿拉木图成为了一个主要的中途站。

这两年多当中,中亚省的政治保持稳定。

1878年建立全面完成户籍审查制度。宪法规定中亚省是“民主的、非宗教的和统一的地区,是华国的一个行省”;华皇是国家元首,自然也是中亚省的皇帝,是决定国家对内对外政策基本方针,并在国际关系中代表中亚省的最高国家官员,是体现人民与国家政权统一、宪法的不可动摇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象征与保证。

国家政权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立法、司法、行政三权既分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实现。

扩大议会权限,提升政党作用,增加议员数量;议会多


状态提示:1160 华皇抵达阿拉木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