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少年帝国>魏晋禅让篇

有一次,司马昭召刘禅前来饮宴。宴席上,司马昭故意命人奏蜀乐、跳蜀舞。蜀臣尽皆感怆,只有刘禅谈笑自若。司马昭对贾充道“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就使诸葛亮还在,恐怕也不能辅他久全。何况姜维呢”又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郤正一听急了,找了个机会就悄悄的对刘禅道“若晋王再问,陛下就应边哭边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后来,司马昭果然再次问起,刘禅便以这几句来回答。只是一时哭不出来,只能闭目作态。司马昭道“这怎么像是郤正教您说的呢”刘禅顿时睁眼“诚如尊命”司马昭及左右皆笑,从此不再提防刘禅。而刘禅在三国的三个亡国之君中也是活得岁数最长的:271年死,年65岁(孙皓283年死,年42岁;曹奂302年死,年57岁)

4月,魏将新附督王稚渡海来到会稽郡句章县,劫掠县中长吏及男女200余人而还。吴将孙越于途中缴得一船,救回30人。

5月1日,司马昭上奏恢复西周年间的五等爵位,封骑督以上600余人。

15日,曹奂下诏改元咸熙。

24日,曹奂下诏追封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为晋景王。

6月,卫瓘上缴雍州兵在cd获得的璧玉印各一,上有印文“成信”二字。曹奂下诏:依周成王归禾之义,宣示百官之后,藏于司马昭的相国府。

7月,司马昭命司空荀顗定礼仪、中护军贾充正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议官制,太保郑冲总而裁焉。

7月,吴国各地发生动乱:海贼攻破吴郡海盐县,杀死司盐校尉骆秀;豫章郡百姓张节率万余人起义;刘川奉命去平定庐陵郡的动乱。

从2月到7月,罗宪困守永安孤城已近半年,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太半。部下们劝罗宪弃城而走,罗宪大义凛然“我是城主,百姓的依靠。城在我在,城破我亡”7月,司马昭终于同意了陈骞的请求,派胡烈率2万步骑攻打宜都郡西陵县,以救罗宪。终于使得吴军退兵。司马昭命罗宪仍领旧任,封陵江将军、万年亭侯。

7月,孙休下诏:分交州置广州。

24日,孙休下诏大赦。此时的孙休已病重到口不能言,以手书召丞相濮阳兴入宫,让孙?出拜。已无法说话的孙休一只手握住濮阳兴的手臂,另一只手则指着自己的太子孙?。也算是托孤了。25日,孙休驾崩。群臣尊朱氏为皇太后。

此时蜀国新亡,交趾反叛,吴国也算是内忧外患了。群臣都认为这时的国家需要一个成年的长君。曾做过吴郡乌程县令的左典军万彧与23岁的乌程侯孙皓关系很好,便常在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二人面前说孙皓的好话“孙皓是当年废太子孙和的长子。才识明断,可比长沙桓王孙策。且又好学,奉遵法度”濮阳兴、张布被万彧说动,便来见朱太后,建议立孙皓为帝。朱太后说“我只是一寡妇,安知社稷大事?只要对吴国无损,宗庙无损,你们决定就好”

就这样,孙皓被迎立为吴国的最后一任皇帝。上任后便下诏大赦,改元元兴。8月,孙皓封朱绩、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其余增位班赏,一皆如旧。

3日,曹奂封司马昭长子司马炎为副相国。

钟会谋反,逼胁诸将。夏侯和、朱抚、贾辅、羊琇诸人皆宁死不从。5日,曹奂下诏:夏侯和、贾辅二人赐爵乡侯;朱抚、羊琇二人赐爵关内侯;封王起为部曲将。

9月1日,曹奂封司马炎为抚军大将军。

14日,曹奂下诏:封吕兴为安南将军、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安定县侯。霍弋遥领交州刺史。皆得便宜行事。霍弋便上表推荐爨谷为交趾太守,率董元、毛炅、孟幹、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将去相助吕兴。可惜还未到达,吕兴已被其手下功曹王统所杀,但交州叛乱仍未平定。

9月,孙皓下诏贬朱太后为景皇后。追谥自己的父亲孙和为文皇帝。尊养母何氏为太后。

10月1日,曹奂下诏:封当初平定淮南叛乱时擒获的吴国相国参军事徐绍为散骑常侍、奉车都尉、都亭侯;水曹掾孙彧为给事黄门侍郎、关内侯,让二人出使吴国劝降。司马昭还写了给孙皓的亲笔书信,谕以祸福。二人在洛阳的家人悉听自随,不必做为人质。以示大国之信。

司马昭娶王郎的孙女、王肃之女王元姬为正妻,生下长子司马炎、次子司马攸。因司马师无子,便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子。

司马攸性孝友,多材艺,清和平允。司马昭甚是喜爱这个次子,常对别人说“这天下是我兄长司马师的天下。我百年之后,自当归司马攸来继承”于是司马昭已受封晋王半年多,还常想着立司马攸为世子。但山涛道“废长立少,违礼不祥”贾充、何曾、裴秀也道“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且立发委地,手垂过膝,此乃异相。绝非人臣之器”羊琇则常为司马炎参谋,察时政所宜损益者,皆让司马炎预先记下,以备司马昭随时访问。在众人的反复劝谏下,20日,司马昭终于决定立司马炎为晋国世子。

10月,孙皓封孙休的太子孙?为豫章王。孙休的另三个儿子为汝南王、梁王、陈王。立滕胤族女、滕牧之女滕氏为皇后。

孙皓初即位时,屡次颁发优诏:恤士民、开仓廪、赈贫乏、出宫女、放苑禽。吴国上下当时都认为迎来了一位明主。而现在已坐稳了皇位,就开始本性暴露:粗暴骄淫,多忌讳,


状态提示:魏晋禅让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