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楼儿一双秋水明眸投注在他身上。神色间觉得有趣,她深深地望了杨凌一眼道:“大人对船坞如此有兴趣,莫非也喜欢扬帆远航、纵横海上地生活么?”b />b />
不待杨凌回答,她的眼睛就向那片郁郁葱葱的丛林看了一眼,说道:“草民对郑和宝船的事略知一些,可否为大人向导呢?”b />b />
杨凌着实不愿和她走在一起,可是以他的身世经历。到现在也没有养成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丝毫不在乎他人脸面的态度。b />b />
黛楼儿既主动提出,他也不便拒绝。只好点头道:“好,我也只是去见识一番,成公子如果坐船气闷了,不妨与我同游如何?”b />b />
黛楼儿手中折扇刷地一开,又攸然合上,眉尖儿一挑,甚是欣悦地道:“能陪大人同游。不胜荣幸之至,大人请”。b />b />
杨凌点了点头,无奈地瞧向柳彪、郑百户几人。这几个亲信都是知道黛楼儿身分的,一见大人瞧向他们,都立即很没义气地转过脸去,看天看地看风景,就是不看他地眼神。b />b />
杨凌本指望他们能不着痕迹地隔在自已和黛楼儿身边,一瞧他们这副德性。心中不禁暗骂了一声,硬着头皮走过去与黛楼儿并肩走在一条作塘旁地土埂上。b />b />
黛楼儿与杨凌并肩而行,举止步态丝毫看不出女态,初次相遇时那水一般柔媚地样子全然不见,一个人的行态举止可以作出这么大地改变,杨凌虽知她在青楼必定有所训练。心中仍觉惊奇不已。b />b />
黛楼儿边走边道:“大人,郑公公昔年七下西洋,到过古里、溜山、麻林、剌萨、天方等番国,他的事迹我们江南人说起来可都如数家珍”。b />b />
杨凌点了点头,瞧见两旁合抱的大树笔直参天,生长应该至少也有数十年了,但那一望无边的密林棵株之间整齐有序,似是人工栽植,不禁有点奇怪:古代也有植树造林么?b />b />
黛楼儿瞧见他注视之处,立即会意地道:“那些树木都是洪武年间朝廷栽植的。本想百年树木。将来用做造船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如今却只是任其生长、无人过问了,听说龙江船厂现在只做些二桅、四桅地小船,而且朝廷所需的船只有限,那些世袭的船工生活无着,大多都在沿江另求生存”。b />b />
杨凌不禁摇头叹道:“可惜,我大明水上军力昔年堪称天下之冠,可如今,唉!在海宁时我见那些倭寇乘着些破烂不堪的船只便千里迢迢赶来劫掠,若是我们有一支厉害的水师,哪里容得他们嚣张?”b />b />
黛楼儿见他一脸憾意,不禁浅浅一笑道:“如今大明也有水师呀,只不过只是用来绥靖海疆,追剿犯禁出海的商人、渔民,那船只能在近海巡弋,经不得海上风浪的”。b />b />
杨凌想起吴济渊对海上通商的态度,似乎江南一带地士绅和百姓民风开放、意识先进,对于开放海禁大多持赞成态度。b />b />
自已回京后如果向皇上建议通商,估计朝中阻力不小,如果江南一带各个阶层对于开放海禁持赞成态度,那就可以加强自已的说服力度。b />b />
黛楼儿接触的大多是江南名流,对此必定有所了解,向她多了解一些,要说服皇上便多了一层把握。b />b />
不过他看黛楼儿说话小心,明明对大明水师的能力不以为然,却不敢直言不讳,只有自已先表明态度,想必她才会直言不讳。b />b />
想到这里,杨凌道:“是啊,如果海上通商,大可富民强国,同时随时可以知晓异国国情,也不会蔽塞朝廷耳目。b />b />
象如今这样,我大明臣民被锁于陆地,外夷游弋海上,待外夷海船有能力万里纵横时,大明漫长的海疆就会从天堑变为坦途。北疆年年饱受鞑子侵扰,防不胜防,这海岸线之漫长何止数倍于九边防地,如果有敌从海上来,布置多少军队也无法防范呐”。b />b />
黛楼儿笑道:“大人远见卓识,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也。”b />b />
杨凌讶然停步,望着她道:“好,说的好,一语中地呀”,他啰嗦了半天。表达的不过就是这个意思,想不到这女人倒是言简意赅。一针见血。b />b />
黛楼儿莞尔一笑道:“这可不是草民说的,草民一介女哪有这般见识?这是郑和郑公公昔年说过的话”。b />b />
杨凌听说百年前的郑和能有这般见识,眼光如此长远,倒这位三宝太监心下钦佩不已,这人虽是阉人,单只这份见识,多少博学鸿儒能及得上他?b />b />
穿过密林。只见作塘连接处出现几座船坞,每座船坞宽度从十丈到三十丈不等,长度均有一百六七十丈,船坞内空空荡荡的一艘船也没有,坞上有水闸、木桥、石城,不过看来到处杂草丛生,荒荒凉凉的一个人影也没有。b />b />
杨凌瞧了发怔,不敢置信地道:“这就是龙江船厂?造出百米宝船地地方?难道这里已经被撤除了么。怎么一个人都没有?”b />b />
郑百户听了忙领了几个人四处寻找,不一会儿从船坞下发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正蹲在那儿提着鱼竿儿钓鱼,郑百户喜出望外,连忙将他唤了上来。b />b />
那老汉想是很久不曾见过官员来这儿了,瞧见杨凌前呼后拥地模样。想必是个极大地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