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青春校园>梦想涟漪>瑞典诗人摘诺贝尔文学奖

北京时间6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特兰斯特勒默的作品触发画面感,且“凝练而通透”,促使读者对现实形成“全新理解”。

特兰斯特勒默是第8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人,也是1974年以来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瑞典人。据委员会介绍,“特兰斯特勒默的多数诗集带有一个特点,显现为简练、具体而苦涩的隐喻……在他最近的诗集中,特兰斯特勒默的风格已经转变,篇幅更为简短,凝练程度更高”。除大量使用隐喻,他的作品“富于画面感,似以简单图形勾画日常生活和自然”。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特兰斯特勒默的作品涉及“死亡、历史和记忆”,这些元素“看着我们、造就我们,让我们变得重要,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牢笼,所有这些元素汇集在一起……因此,当你阅读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时,你从不会感觉渺小”。

特兰斯特勒默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直是热门得奖人。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兰斯特勒默,尽管他是瑞典人。”

特兰斯特勒默将在12月10日获得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

■简介

特兰斯特勒默1931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他兼具诗人、心理学家、翻译家的身份。1990年,特兰斯特勒默因患脑溢血使语言功能受到阻碍,但此后他又奇迹般恢复。趵骸酚绕涓挥幸帐跣浴l乩妓固乩漳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会弹风琴和钢琴。?954年发表chù_nǚ诗集《17首诗》至今,特兰斯特勒默共发表163首诗,大多为短诗。

■赏析

牧歌

我继承了一座我很少去的黑色森林。/但一天,死者和活人换位的时刻到来。/森林活跃起来。/我们并非没有希望。/那些最棘手的案子虽经过许多警察的努力,仍悬而未了。/我们生活的某一角落也有一个悬而未了的爱,我继承了一座黑色森林,但今天我走入了另一座:明亮的森林。/所有活着的都在歌唱摇头晃尾爬行!/这是春天。空气十分强壮。/我持有遗忘大学的毕业证书,而且两袖清风,像晾衣绳上的衬衣。

摘自《特兰斯特罗默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

■国内声音

>>诗评人

实至名归毫无争议

诗评家唐晓渡说,他第一次读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歌是1987年,“他的诗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它们流露出的气质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完全不同。”唐晓渡说,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歌特别之处在于文字精致,意象丰富,善于造境,这与中国古典诗歌近似。此外,他的诗歌技巧也很娴熟,善于应用各种元素,比如音乐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晓渡介绍,特兰斯特勒默诗歌的最大魅力是新,“真正达到了‘少就是多’的效果。”唐晓渡认为,特兰斯特勒默获奖实至名归,毫无争议。

南京评论家何同彬认为,被誉为“隐喻大师”的特兰斯特勒默,是一位超绝的日常生活的静观者,尽管作品多短小,但精炼而意繁,经得起反复吟咏;开阔而充满想象力的意象营造,拥有引领直觉瞬间摧毁世俗表象的特殊力量。

>>诗人

颇有“苦吟派”之风

诗人沈浩波认为特兰斯特勒默是目前公认的诗歌大师,他早就该获诺奖了,但瑞典皇家科学院也许出于避嫌的原因迟迟没有颁发给他。在沈浩波看来,特兰斯特勒默的诗用语比较温和,节奏感非常强。

诗人伊沙成功预测到了特兰斯特勒默获得本年度诺奖。据伊沙介绍,早在2002年,他参加完瑞典某个诗歌节后,与友人前去波罗的海的龙马屋小岛拜访特兰斯特勒默,那里是他小时候居住过的地方,“特兰斯特勒默看起来是一个和蔼的老头,那时他已经偏瘫了,不能说话,但能听清楚对方的讲话内容,我用英语问他一年写多少首诗歌,他竖起三个指头,意思是三首诗。听到蜜蜂在耳边‘嗡嗡’地叫,他也跟着模仿蜜蜂的叫声,逗得大家直乐。当时的见面会正在举行诗歌朗诵会,当听到动听的诗歌时,特兰斯特勒默就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伊沙认为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歌简约而精致,经常一句话不断修改,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点“苦吟派”的做法。

>>出版人

注入情感体验

国内引进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歌作品并不多,目前有李笠翻译、南海出版社出版的《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注:出版物译名)和董继平翻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特兰斯特罗默诗选》(注:出版物译名)等不多的几本。在得知获奖后,《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译者李笠发出**“祝贺您,托马斯,祝贺您终于获诺贝尔奖!”

据当年编辑《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出版人季晟康介绍,特兰斯特勒默的诗过多地注入个人的情感与体验,在他的笔下鲜见到有关政治题材的作品。据参与策划出版《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出版人雷格介绍,特兰斯特勒默曾先后两次访华,一次是1985年那次来访,他兴冲冲地爬上了长城;2001年来访已半身瘫痪。雷格说:“2001年那次来访,我专程到机场接他,当我们展示刚刚出版的中文版《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时,他露出了一丝孩子般的微笑


状态提示:瑞典诗人摘诺贝尔文学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