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霸业徐州>第三百一十二章 献出玉玺

210年秋,长江水战中,周瑜击败了江南府水军都督董袭,董袭想逃回江南岸时,又被孙权大将黄盖所杀。陶应闻言后,更是气愤难当。大军一路南下,陶应想一举干掉孙权。陶应大军刚从北方返回到徐州时,此时沛国相吕虔却进言道此时不宜南下与孙权厮杀,现在正是收拾曹操的时候,莫要给曹操喘息的时机。

贾诩也进言孙权在扬州发展这么多年,兵马强盛,若跟他们鱼死网破,只能让曹操得利,不然先拉拢孙权,先收拾掉曹操,然后再收拾孙权。但是陶应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诸葛亮又进言说不如让孙权遣他儿子来徐州为人质,这样孙权就是臣服于徐州了。这么多人反对,陶应又不敢意气用事,因为他始终都知道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谁!

冬季,孙权将儿子遣送来徐州学习,陶应将兵马撤回江南府和广陵府。作为发起战争的补偿,孙权将自己的丹阳郡割让给徐州,从此长江南岸之地皆归徐州所有,孙权的领土只剩下九江郡与庐江郡两郡之地。孙权停战后,袁尚在沛国被击败后便回汝南自己防守自己的领土去了,因此陶应又欲出兵攻打袁尚。

袁尚闻言又来求停,贾诩言不能逼他太急,不然他会投靠曹操。所以陶应便允许他停战,袁尚献上两车财宝作为补偿。漫长的冬季很快便过去了,徐州的经济丝毫没有转好的意思。原本修建的宽阔的马路因为没钱烂尾了,一座座快速崛起的城市也陷入了沉静之中。官员的工资也减了又减,很快工厂的工人也纷纷下岗了,一座又一座的工厂倒闭了。

为了快速挽回这种消退的局势,陶应知道他必须要跟各路诸侯打好关系,然后重新让徐州工商行开业,才能将经济稳定下来。于是陶应便请教贾诩,贾诩言有一方法可以转嫁矛盾,当年曹操以陶应有玉玺为借口联络各路诸侯攻打徐州,如今徐州为何不将玉玺抛出将曹操一军?

玉玺现在留着也是祸害,反正陶应也没有称帝之心目前,再说现在也不能称帝,所以贾诩建议派使者前去荆州与益州,言陶应愿交出玉玺,但是曹操必须交出天子,让天子在各方势力中间修建皇宫,还政于天子。

陶应之策让荆州与益州皆很满意,陶应又去派遣使者去兖州,曹操闻言第一个拒绝了。陶应便又联合西凉马腾、汉中张鲁、冀州魏郡刘备、汝南袁尚、扬州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一同向天子请命,让天子移居它处。钟繇、荀彧等人是终于朝廷的,听闻陶应有此建议,钟繇也写信表示要听命于汉帝,于是司隶也宣布站在了天子那里。

天子听闻陶应要联合各路诸侯营救自己,于是便让自己的皇后,曹操的女儿偷偷带消息出去,天子用血诏封陶应为彭城王,希望陶应迎接自己出去。诏书经过一位位大臣之手最终送到了陶应的情报学堂手中,情报学堂又借助大家族的力量将它送到了彭城。得到了天子的血诏,陶应便发信给各路诸侯,然后邀请各路诸侯来徐州商讨天子诏书之事。

话说当曹操败退兖州后,郭嘉便建议曹操跟陶应握手言和然后等待机会再战。于是曹操便收兵镇守兖州,听闻陶应欲讨要天子后,曹操愣是三天三夜没睡好觉。211年,战争的第三个年头,这时的大汉外表上看上去已经是一片和平之气,背地里却明争暗斗起来,数年内收复了江东和青、幽、并、冀等数州之地,陶应一跃成为了汉朝第一大诸侯。这么多年的卧薪尝胆,终于让陶应扬眉吐气起来。

得了这么多土地,又晋升了彭城王的王位,让陶应真有些得意洋洋起来。为了不让自己走上曹操的老路,陶应便决定抛开玉玺,让自己更沉下心去发展壮大自己,然后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挣完其他诸侯的钱!

于是,当春天到来时,各路诸侯的使者也抵达了彭城,陶应便与各路诸侯一同商量起来。这场决定献帝未来的会议一直开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因为牵涉到各方的利益,所以很多人皆不愿意妥协。首先陶应欲让献帝来徐州,但是各路诸侯言若献帝来徐州,陶应和曹操有何区别?

陶应说让天子去荆州,荆州刘表又言不妥。汉帝去了荆州,荆州以后听谁的?现在荆州牧刘表已经奄奄一息了,要不是因为天天躺在彭城,让彭城名医给他治病,徐州又好药招待着,他早就挂了。

刘表不愿意让汉帝去荆州,其他人更不愿意。他们都是小诸侯,有更大的诸侯在,迎接汉帝,曹操早晚要收拾自己。所以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不如单独划出来一块地方给汉帝和朝廷用。这块地方要跟各路诸侯搭界,然后各路诸侯都要派遣出一支兵马来保护这块地方的安全,真正的把权利还给天子。

陶应点了点头,他付出是最大的,因为他要出玉玺,又要出地方,因为跟各路诸侯都搭界的地方哪里有啊,算来算去就江夏跟各处都搭界。但是若将国都迁移到江夏,这曹操与北方的马腾等人也不愿意。最后协商之下,还是司隶校尉钟繇出来说不如将献帝迁往故都洛阳,因为先帝的帝陵都在洛阳。

说迁都回洛阳,一时间反对的声音小了起来。于是陶应便答应迁都洛阳,然后大家一起推举司隶校尉钟繇去游说曹操。钟繇走后,陶应便又同各路诸侯探讨徐州总商行开张的事情,很快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陶应便跟各路诸侯签下了近百万两银子的单子。

话说当钟繇前去许都游说曹操时,曹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二章 献出玉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