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霸业徐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彭城改革

ps:看《三国之霸业徐州》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六月末的陶陵镇外面蝉鸣声此起彼伏,而陶应屋内吵声也是如此。w,张昭作为彭城相率先起来发言了。

“主公,如今彭城只修建了三面围墙,纵然是城高十丈,一面漏风亦难逃被攻破的命运。为今之计,只能先调遣守军来修筑城墙,城墙修建好之后,彭城空荡荡的,大街商铺林立,却无商人,彭城无税收亦难维持各个学堂的经费。”

归根结底还是没钱,张昭发表完意见之后,陶应想了想这的确是个问题。自己想让穷人的孩子也有书念,但是这庞大的支出,的确让积贫积弱的徐州彭城难以承担。但是如果不赶紧普及自己的新式学堂,那彭城就会发展很慢,在这样一个纷乱的朝代里,如果自己起步来,那只会被曹操打的四处逃窜!

陶应想了许久,望向其他谋士,很多县令也正用苛求的眼光盯着他呢!几乎彭城下属的每个县都会有那么一两所学堂,萧县跟彭城最为凄惨,彭城有学堂不下于五所,作为离彭城最近的萧县也跟着倒霉了,因为萧县本来只有两所学堂,但是陶应将陶谦葬在萧县陶陵镇之后,更是在陶陵镇讲学。

现在陶陵镇作为军事基地和科技基地,下辖着陶陵军工学堂、陶陵机械学堂等等为首的学堂不下于四五个,而萧县似乎又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来维持他们的开销了。

怎样解决钱财的问题困扰着陶应,陶应闭上眼睛仔细回想着历史上的改革,回想着资本主义国家为啥免费的上学的原因,突然想到归根到底还是工业不够发达,没有足够的钱财来支撑自己庞大的野心。

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陶应跟谋士们商讨了整整一天时间,最后还是陶应大胆的提出来校办企业促进其自身发展的方法。老师和学生都是神圣的,他们的专职都是教与学,似乎每个朝代都是如此,但是陶应偏偏提出了校办企业的策略。

教育系统率先打响了彭城改革的第一枪,为了细分学校,陶应首先将学校分为两种性质。第一种就是军队所属的学堂,称为军事学堂。彭城一共有军事学堂七所,包括在陶陵镇修建的陶陵测绘学堂,陶陵军工学堂以及陶陵情报学堂。其他的分布在彭城、广陵一代,彭城有徐州军事学堂,广陵有广陵造舰学堂、广陵海事学堂。

以及即将在山阳郡建造的巨野船舶水师学堂,这六个学堂为军事学堂。统一改革之后,军事学堂将与其他分开,将军事学堂的管辖权交予最高统帅,当然也就是陶应自己。而其他的学堂,例如彭城的商贸学堂、陶陵学堂、破曹学堂等等皆划分到政务院去,由政务院分管。

除了这两类学堂,还有一类,例如农学堂以及农业技术研究院,这涉农的学堂,则划分到农务院去管,农务院最高掌权者就是陈登。他管着彭城、下邳、广陵的农业。

除了农务院和政务院外,那些分属工业类的学堂,例如造纸学堂、机械学堂、矿业学堂以及陶瓷学堂则分到了工业院去管理,工业院最高统帅便是严畯。

将学校系统重新划分之后,就涉及到了如何盈利挣钱以供发展的问题,陶应便在每个学堂的周围分给他们几十亩地,这些土地不是用来种麦子的,而是用来建设工厂的。就例如造纸学堂,现在纸张还未在大汉王朝普及,仅仅在广陵、东海等等以徐州为主的地方渐渐普及着。

而纸张的盈利更是让人咂舌,仅仅徐州一州每年消耗的纸张就达数十吨,如果将这些市场再销往旁边的兖州等地呢?更何况陶应已经全面进军纸业,他不仅生产书写用纸,更是连厕纸都一并生产了,就不信大家不擦屁股,特别是讲究的世家大族,这个更是受欢迎。

徐州最挣钱的莫过于造纸学堂了,造纸学堂也要出资维持非盈利的律法学堂,就连律法学堂也有挣钱的办法。很多民事纠纷,商业纠纷,他们都需要法律的援助,于是陶应便成立了专业的律师。

因为彭城法律很是完善,因此有各种方面的专职律师,百姓或者商人需要打官司便可以去律法学堂去请人来写状纸,然后跟后世法庭一样去辩论。当然,对于穷人,陶应同样开通了法律援助,这个社会需要钱但是也不能乱了。

甚至以陶应的想法,如果开设了法庭,律法普及之后,到时候开庭的时候甚至都可以收门票。因为人总是好奇的,这是旅游业的一大收入。这些新奇的东西,别说徐州百姓了,就连其他州郡的百姓估计也会跑来瞧新鲜。

于是律法学堂的经费也能自我解决,除了快速生钱崛起的造纸学堂,农业学堂和农业技术研究院堪称与之并列的土豪学堂。陶应将科学种田的方法传授给他们,编写了农业科学教本,然后将自己印象中的各种耕种工具全部画在纸张上,让农业技术研究院去进行研究。

农学堂负责普及知识,农业技术研究院负责研究,然后陶应又在每一个县为农学堂和农研院批下不下于三个企业用地。这些企业用地便交予他们生产化肥,然后不停的生产再卖出去。

除了这些暴力行业,机械学堂也能慢慢起来,因为新式农具的发明,这需要大量生产,于是机械学堂便承担这种生产的责任,师生都要加入生产研究一线,并不停的改进。另外机械学堂还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七章 彭城改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