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寒门状元>第二二二〇章 听说打了胜仗
谢迁这位首辅大臣“定性”,王琼不好说什么,唐寅还想辩解,但他颓唐多年早已学会察言观色,看这架势不由摇了摇头,不敢再出言反驳。

谢迁叹了口气:“实在难得,之厚以弱敌强,到现在居然两战皆胜,在榆溪河北岸河湾地带站稳脚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接下来鞑靼人不会再用小打小闹的方式跟他交战,必然全军倾巢而出,那时他功败垂成,只有遵从圣命,独自往南岸来一途!”

王琼没有回谢迁,看着唐寅问道:“伯虎,现在军中可有知晓陛下让沈尚书单独回榆林卫的御旨?”

唐寅一脸迷茫:“在下并未听闻。”

王琼不知唐寅过河时刚好撞到延绥派出的信使,当下叹道:“那就是第二战前,御旨尚未传到榆溪河北岸,也不知我们的人是否顺利把话带到……若沈尚书继续领兵死战不退的话,最后一战出了什么差池,该如何跟陛下交待?”

谢迁已经不耐烦,站起身来:“圣旨已送去,如何选择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没人逼他非要死战到底……他觉得自己能得胜,就让他打到底。就算此番侥幸胜利,大明也要休养生息,非要派出大军去荒芜的草原跟鞑子交战?追击有何益处?老夫累了,先去歇息!”

言语中,谢迁满是不屑,转身离去。

……

……

谢迁这边一走,唐寅终于可以松口气,对他来说面对谢迁时压力太大,毕竟谢迁的身份和地位在那儿摆着,相处时就如同面对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让人窒息。

唐寅这时甚至有些自责,居然当着首辅大臣的面出言顶撞,不知此举是否会对自己的前途造成影响?

王琼先送谢迁出了正堂门口,折身回来时对唐寅道:“伯虎,你不要见怪,其实谢阁老心中还是非常牵挂沈尚书的,只是为了边塞安稳,才没有派兵驰援,他那是刀子嘴豆腐心……这些天谢阁老寝食难安,到如今都未曾睡过囫囵觉,现在通过你的口知道沈溪安然无恙,终于能够放心回去休息了!”

唐寅一愣,自己什么时候有资格听三边总督对自己解释?

王琼显得很是平易近人,一摆手:“别站着了,坐下来叙话吧!”说着,他先到椅子前坐下,唐寅觉得有些别扭,依言乖乖地走到客座前缓缓坐下,心里有些忐忑不安。

王琼道:“知道沈尚书安然无恙,连我也能稍微放心些……没想到第一战居然赢得那么轻松,不过军中火器数量始终有限,怕是鞑靼人下一步就要全军出击,到时候才是此役关键点!”

唐寅显得很紧张:“既然知道如此,为何王中丞不马上派军驰援?以沈尚书一万多兵马,便把数万鞑靼人拖住,若再有数万兵马出击,那鞑靼人可说寸步不得进,只能选择撤兵!”

王琼摇头道:“伯虎,你可能不太清楚现在延绥的情况……陛下从三边抽调五万兵马,其中精锐骑兵更是抽调一空,以至于如今延绥等三卫均守备空虚,且此番鞑靼乃是主力尽出,连陛下都不让出兵,只让沈尚书单独回来,保他一人甚至连一万多大军都可以不顾!”

“现在出兵,既违背皇命,又让三边犯险,更会让整个中原之地处于鞑子兵锋之下……这责任谁担待得起?”

唐寅点了点头:“原来如此,看来王中丞非常为难!”

“嗯!”

王琼点头道,“就是有一点本官始终弄不明白,沈尚书为何会如此失策,没有早一步返回关内?你之前说他在草原上盘桓多日,甚至连鞑靼人内讧于黄河北岸开战时,他都未及时南下,这是何原因?”

唐寅想了下,回道:“之前沈尚书的意思,是四面八方都有鞑靼人的追兵,最好小心谨慎些。其实我们的行军速度一直不慢,只不过没有最后两天那么赶罢了,士兵们又不是机器,不可能连续高强度行军!”

王琼再度微微点头,算是同意唐寅的说法。随后他问道:“那伯虎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战的?”

唐寅一怔,随即又显得为难地道:“其实若以在下看来,这一战……倒好像是沈尚书故意为之,似乎他有必胜的信念,在下之前曾几次出言试探,他都表露出早就知道关内不会派出援军的意思,甚至连榆溪河渡口的船只都是他指使人烧毁……不过战情紧急,在下始终难以明白,他为什么会把自己逼迫到如此绝境?”

王琼面色凝重:“经过伯虎你这一说,我似乎有些明白了,这一战鞑靼人并非是十拿十稳可以获胜,或许……真如你所言,从一开始,便已设下局,沈尚书只是在按照既定步骤一步步演进罢了!”

唐寅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告诉王琼,觉得很有面子。

跟三边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平起平坐,这种荣光是他以前不曾经历过的,年少轻狂时的目中无人,到这个时候已烟消云散,唐寅现在更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再者他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到底是继续桀骜不驯,当一个行走天下浪迹江湖的浪子?还是继续现在的路,跟着沈溪踏入官场,他在心中已经有了选择。

王琼道:“伯虎先去休息吧,此战无论胜败,并非你我能左右,你跟随沈尚书出征在外,出谋划策,立下军功实属不易,也希望你将来能在朝中继续为民请命……早些休息吧,剩下的事情我自会打理。”

唐寅听到这话,便明白王琼会上疏表彰他的功劳。

他心里也在琢磨这件事:“无论沈之


状态提示:第二二二〇章 听说打了胜仗--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