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铁十字>第十四节 激烈争论

听完小林光秀的介绍,安子文问道:“你是日本gong chan党?”

“确切地说我不是,我只是日共的同情者,但不是日共,且短期内也不会考虑加入日共。”小林光秀想了想,“我们只是在反战这件事上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同时对社会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

“为什么?”

“我对日共的许多政策表示怀疑,日共反对大资本家、反对军国主义我是赞同的,但我不赞同拥护苏联,特别不赞同牺牲日本的利益去满足苏联。”小林光秀的口气很平淡,“在我看来,日本gong c chan党听命于其毫不奇怪,也符合苏联人民的利益,但这不一定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我作为日本人,坚决维护日本的利益,尤其是正当利益。”

“小林……”安子文想了想,为接下,太日本化,有汉奸的嫌疑;叫“小林同志”吧,对面是个日本人,而且还是有一点思想差距的日本人;叫“小林中佐”吧,显得太拒人千里之外,似乎是双方谈判;叫“小林先生”吧,好像对一个军人而言太过于文绉绉……

陈赓接过话道:“虽然您对日共的主张有看法,但我们党向来主张求同存异,既然您对反对日本侵略中国、反对战争这个态度是坚决的,我觉得我们就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立场,因此称呼你为同志可好?”

“好的,没问题。”小林光秀站起来微微鞠躬,“谢谢您,陈赓同志,安同志,不过以后我还是和其他人一样,称呼你们为陈司令、安书记……”

“这没事,没事,称呼嘛,不重要,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安子文觉得有必要做一下小林的思想工作,否则这个态度对将来可不好,关于苏联和中国利益的问题,自身政治水平不算差的安子文摆出了无产阶级利益一致性的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没有国界,要讲gong chan主义——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么。

小林光秀笑笑:“我对这件事不这么理解,从中东路事件就可以看出来了。”

“中东路?”

“就是原来的东清铁路,南面这段叫南满铁路,北面这段叫中东路,实际上这是连在一起的一条铁路。”小林光秀道,“中东铁路完全在中国境内,是沙俄帝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从贵国手中取得的,苏联通过继承获得了相关利益。我只问一句话,在gong chan党看来,让苏联控制好,还是让奉系军阀控制好?我的答案是——奉系控制为好!奉系再怎么坏,也是中国人,苏联再怎么好,也是外国人。z作为中国政党,即便再看不惯奉系军阀,两不想帮也就是了,还能帮外人来对付自己的同胞么?”

安子文的脸色有点儿凝重,这话题他不知道该怎么接。

“但你们怎么喊的呢?武装保卫苏联!{编者注:z领袖李立三在大会上公开表态,后来在昭和10年{1935}7月gong chan国际第七次全世界代表大会获得赞誉……z在中东路事件中表示了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模范。这不仅是z和中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历史上最光荣一页,而且也是gong chan国际和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小林光秀强调道,“如果今天苏联为自己的利益而谋求控制中东路,将来就能谋求控制满洲——在guo quan的情况下,如果有一天苏联占领了满洲,您认为满洲是继续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好还是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好?”

这问题安子文不敢回答,因为说了恐怕就有路线错误的嫌疑——现在可是整风时期,他不敢冒这个险。

陈赓见安子文比较尴尬,便接过话头巧妙地说:“这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且就算是在当时,我们也只是喊了口号,没有太多实质性举动,小林同志,有些时候一个政党不成熟的时候容易说过头话,中东路事件距离我党成立也就是10年不到的功夫。”

“事后来想可能确实如此,当当初就不是这个态度和影响了。”小林光秀叹了口气,“就因为说过头话,贵党早期领袖李大钊也是这么死的。”

“这我知道,他死在张作霖手里,因为他抨击军阀。”

“安书记,你看到的不是事情的全部,我在满洲待了很多年,我接触过秘密档案,比你了解更多的真相。”

“小林同志,您说的真相是什么呢?”

“张作霖虽然是土匪出身,但本质上我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尊重知识分子尤其是大知识分子的人物,李大钊不仅是知识分子还是北大教授,是社会著名的学者,当时学者骂张作霖的多了,为什么只揪住李大钊不放?因为李不但代表gong chan国际策反张的部将和冯玉祥,还在报纸上公开说‘现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把置于苏俄统治之下,那里的人民有可能生活得更好’、‘东北也是这样,如果张作霖继续如此肆无忌惮地压榨人民,还不如让苏联占领并进行统治’”小林光秀笑笑,“张作霖据此认为李先生是uo贼,和国内所有军政要人拍发过密电,请问如何处理,除阎锡山没有表态,所有其他头面人物,包括和张作霖不对付的jiang jie shi也认为迅速诛杀为宜,所以我看到了完整的审判记录,还看到了李先生的答辩,甚至为了处死他还专门遵照他的要求买了绞刑设备进行绞死……当然,事后公正地说,李先生只是喊了个口号,策动du li和苏军占领不是他干的,呼应苏联占领满洲他也没这个能力,他只是因为言论和


状态提示:第十四节 激烈争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