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的政变路线出现了偏差,按他的最初设想,杜威一死,阵脚大乱,总统卫队必然会失去主心骨,然后这时候参联会内部早就看总统卫队不顺眼的实力派必定会一拥而上,群起而攻之,这时候他就可以联络早就对杜威大清洗不满的财团、政客和其他失意人士蜂拥而上,先填满国会,然后在选举副总统,并以副总统的名义代理总统职权,了不起要和各个实力派合作,能收买的条件和想法他都设计好了。
至于杜勒斯,由于一贯低调,再加上洛克菲勒认为签署对德、对日合约其实都是杜勒斯谈的,再也苛刻的条件足够毁掉杜勒斯的政治名声,到时候只要安排一个体面的退休仪式,杜勒斯就可以退出舞台了。
当然他还不止一套方案,他也考虑到刺杀失败后,恼羞成怒的杜威要予以报复,那时候他就可以抛出胡佛去吸引眼球了——胡佛不但在美共时期首鼠两端,在这次事件从依然首鼠两端,他不相信杜威会忍得下去。而胡佛介入此事的证据是很明显的,只要稍微运作一番就足以让人相信。
至于胡佛反咬一口牵连到自己他是不怕的,因为与胡佛接头的红桃k并不是洛克菲勒旗下的人手,确切地说,他与财团没什么牵连,他更多的是加拿大方面的人选——或者说,是丘记加拿大的残留特工人马。
在加拿大与轴心签署合约后,丘吉尔卸任了首相职务,失去了对加拿大政权的控制,但他对政治本身的影响力并未消失,更重要的是,由于黑猫政府态度暧昧,始终抱有英加某种特殊关系及分头落子的考虑,包括丘吉尔、乔治六世都未回英国去,乔治六世削去了封号变成了公爵。而当初跟随丘吉尔、乔治六世一起到加拿大的那一批精英也没回到英国去,而在加拿大落地生根。
除此之外,当初在美国服役的3个英国师,包括在美国的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在美国生活的近30万英国船厂工人及其家属后来也陆陆续续迁移到了加拿大(部分回了英国)——一方面美国为了保证自己战后的就业情况而不愿意再接纳这批英国工人,另一方面杜威对待英国人也不是很信任,不想再收留这批工人,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在工作时因为和美国姑娘结婚而留在了美国,其他大部分都到了加拿大。
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的不列颠思潮涌动得很厉害——前后共有近50万英国人到了加拿大,对5000万人口的不列颠本土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1而已,但对于不到1200万人口的加拿大来说,这股浪潮就很猛烈——本来加拿大内部就有亲近英国势力,这样一来就加剧了两派的斗争。
霍夫曼知道加拿大目前的问题,但人口迁移这件事实在管不了,他相信这批人口加拿大也愿意收,唯一的麻烦是社会安置,不过既然英国人愿意让加拿大乱,那就只能先乱一阵子。
加拿大对美国最大的担心就是杜威走国社道路,一旦美国走上这条道路,加拿大就危险了,而杜威在美共叛乱中越境攻击那一手更让加拿大高层胆战心惊,因此明知道英国方面不怀好意,也舍不得把这50万人口往外推——这都是同文同种,而且拥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中坚力量,是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