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九百二十七章:城破(求订阅!)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九百二十七章:城破(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1940年9月14日,对于侵华日军来说算得上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尤其是对于正在张家口前线指挥作战的板垣征四郎大将来说,更是如此。

就在板垣征四郎谋划着从地下突破张家口的城防工事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令人惊愕的消息——保定失守了。

保定失守了?

消息传来,整个华北方面军一阵惊愕,但是更多的却是恐慌。

保定是什么地方,那可是河北省省会,尽管之前已经被马铮所部攻破一次了,但是事后日军很快就将这座大城给夺了回来,甚至于还特意加强了保定的防卫力量,还将第26师团部也设到了保定。

没想到这么一座大城就这么被土八路给攻破了,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其实对于马铮来说并没什么,保定的防御工事虽然不错,但是守卫保定的第26师团的主力却被调到张家口参加攻防战去了,当徐虎所部兵临城下的时候,保定城里只有不到五千守军,其中日军只有一个联队而已。

更重要的是徐虎所部的力量太过于强大了,经过马铮的加强,徐虎指挥的攻击集群有2个步兵师一个装甲师,此外还有6个**旅,以及其他5个旅的直属部队,总兵力12万人。

马铮的目的很明确,他不但要拿下保定,还要拿下石门,彻底的将驻山西第一军包围在山西。

到时候整编一师等部便会从晋北南下,完成对第一军的歼灭战。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了张家口之危,同时也可以尽最大力度打击日军。

尽管以绥察军区一方的力量很难将驻山西第一军全歼,但是马铮相信,只要阎老西看到马铮所部有染指太原乃至于整个山西的意思,即便是没有重庆方面的命令,二战区也会不遗余力的出战的。毕竟在阎老西眼里,八路军和日军同样可怕,甚至于八路军比日军更可怕。

一旦二战区参战的话,卫立煌的一战区也不会袖手旁观,到时候三路大军蹂躏筱冢义男所部,那乐子可就大了。

15日,马铮亲自南下,将前敌指挥部迁到了保定,并且指挥大军兵分两路南下进攻石门。

按照马铮的命令,徐虎所部出满城,经顺平、唐县、阳曲等县直取石门。而刘凤池所部则是出清苑,经望都、定州、新乐、正定等县,兵锋直指石门。

同时,特种部队夜出井陉,随时准备夺取井陉县城。

双方现在是各有算计,日军是打算尽一切可能拿下张家口这座平津屏障,然后再和马铮所部算总账。而马铮现在是尽一切可能夺取石门,然后关门打狗,全歼日军驻山西第一军,痛斩华北方面军一臂。

得知马铮所部竟然不管不顾张家口的死活,竟然集中了十多万人南下大保定,而且在拿下保定之后继续南下,瞬间八路军总部以及日军方面就判断出马铮的目标是石门。

当即,在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下,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120师迅速出动,对涞源等地的日军展开反击。

与此同时,冀南的高树勋所部也积极向北移动,做出攻打石门的态势,一时间整个河北乱成了一锅粥,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有枪炮声。

石门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日军在华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后勤基地,石门丢了的话,那么整个驻山西第一军可就真的成了瓮里的王八,马铮这招关门打狗可以说是真的打到了日军的软肋上了。

为了保住石门,为驻山西第一军留一条后路,冈村宁次不得命令刚刚恢复元气的第三十二师团死守石门,连同石门地区的混成第16旅团、伪军步兵第七师、骑兵第四师、混编第八旅等部队紧急增援石门,协同第32师团一起防守。

鉴于马铮所部强大的装甲力量,负责石门地区防御指挥的司令官井出铁藏中将并没有沿途节节阻击马铮所部,而是将所有的兵力全部集中到了石门外围。以石门为中心,重点防守正定、鹿泉等县,用五万大军在石门外围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为了以防万一,井出铁藏还驱赶石门城内的中国老百姓修建城防工事,做法一如他的前任木村兵太郎。而井出铁藏的重点是修建城内的制高点和半地下室碉堡,以备巷战之用。

同时,为了牵制马铮所部,日军愣是将石门周边的所有老百姓都抓到了石门城内,为的就是让马铮所部有所顾忌,不要对石门进行炮击,做法还是木村兵太郎的那一套。

得知石门守将竟然是井出铁藏之后,马铮就知道石门肯定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为了尽快拿下石门,马铮命令前线的部队加快行军速度,务必要在张家口城破前抵达石门。

在马铮的命令下,一日之间两路大军就连下6座县城,尤其是徐虎所部,在装甲师的配合下,终于在9月17日上午攻占了灵寿县,而刘凤池所部更是抵达了正定县西北的新安镇。

然而就在这两路大军继续向石门推进的时候,张家口前线传来消息——城破了!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挖掘,日军的工兵部队终于将地道挖到了张家口城墙下,随着几声巨响,张家口城南、城东、城西三个方向的城墙被日军各炸开一段三四十米宽的豁口,猝不及防之下,察南军分区数百名战士被埋在了废墟里,包括1个团长和四个连长,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在城墙被炸毁的第一时间日军发动了进攻,由于事情发生在夜里


状态提示:第九百二十七章:城破(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