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回
副官回答道此事要先问一下府尹。
秦英觉得府尹既然能将名册和考核记录给自己看,自然也不会拒绝。
得到了府尹的允诺,秦英坐车买了两只蒸饼,回到邸店厢房拿给崔姓少年做晚饭了。她连日来的伙食太好,今晚上有些不想吃东西。
第二天清晨秦英坐在幽州府的大堂,亲自相看了十几名长相比较忠厚的官员,陪自己一道前往高句丽。她对他们的要求不高,能喝酒能吃饭就行了,剩下的她都准备自己做。
这些官员初见秦英都很诧异,根本不相信陛下真会将出使重担,放在她这个五尺多高的小儿身上。
事实证明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秦英恩威并施地讲了一段话,道出使高句丽是幽州官员不得不面对的事,今次她做了出使之首,并不是为了抢占他们的功劳,而是为了防备两国交恶陛下降责。这么说就好像秦英是被陛下坑了一样。
大家交头接耳地议论一番,觉得做出使之首出力还讨不到什么好,心气儿也就顺了。于是她不费吹灰之力就收买了一众人等。
大半旬的午后李唐船队驶进了高句丽的港口。
秦英虽晕车但好在不晕船,鸭绿江窄,行程较短,她下了甲板还是精神正茂的。
不过这江畔的尸山骨丘随目可见,秦英故意收敛着眼神,紧紧盯着自己的皂靴尖端,奈何江风吹来一股带着尸体特有的味道,秦英当即捂住了口鼻弯身欲呕。
崔姓少年跟在秦英后头,见状还以为她是腰伤复发了,连忙快步走到她手边,扶着秦英摇摇欲倒的身子。
高句丽人站在码头迎接李唐使团,看对面为首的是个没有行冠礼的五尺孩童,暗自笑道李唐竟然敢将这么齿幼的当使者了。他们先入为主地轻视着秦英。
秦英与高句丽的官员交接度牒时被狠狠地嘲笑了。
一个身着朱红色官服的人挺着大肚子,不怀好意地对秦英挑眉道:“大人是怀了吗,一下船就做这幅样子。”
李唐使团中只有崔姓少年听得懂高句丽语。
他从那人的话里转过了味,愤然地攥起了拳头,站在秦英右侧瞪着那个大言不惭的人,喷火的眼眸好像要将对方烧成灰儿。
——这已经不仅仅是戏谑李唐朝中无人,更是嘲笑李唐官风不严,女子都能装成男子为官!
秦英扯了一下崔姓少年的窄袖,示意他翻译成李唐官话。
崔姓少年憋红了脸,沉默片刻才对着秦英耳语。他没有掩饰那句话的任何细节,除了想看秦英作何表情外,还想知道她究竟有无出使者的惊世口才。
果不其然地,秦英的眼眸里闪过了一丝凶光,那如水的眸子眨了眨将异样掩去,拱手对那人施礼道:“下官身世清白得很。反倒是大人您的肚子,该不是揣了娃娃吧。”
此言一出她身后的众位随官都崩不住脸上的平直线条,忍笑忍得十分辛苦。
待对方身边的言官翻译了秦英的话,那故意挑衅的红袍官员低下了头嘟囔了一句,将秦英刚才递来的度牒收到袖子里,转身领着李唐使团乘车到了高句丽的都城。
高句丽与李唐相比,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弹丸小国,然而在现任君主的治理下也是井井有条,百姓安居。
秦英挑开了轩窗的帘子好奇地向外看了一路。
只见沿途的商铺与坊居错落交杂、鳞次栉比,人来人往地络绎不绝十分热闹。
崔姓少年不解地问着,高句丽的官员都这样羞辱于你了,你还兴致盎然地考察这高句丽的风土人情?
他本以为她会因此事,而分外仇视敌对高句丽,甚至不屑去了解此国的任何事。
秦英托着腮往嘴里递瓜果,寻了空子回眸对他道,一国之中有些是坏人有些是好人。不能因为遇到了某个坏人,就忽略了其他人。就像吃到了变坏的瓜,就发誓以后再也不吃这类的瓜了。
经过她好几次循循善诱的开解,崔姓少年终于感觉他们的思想境界高下不同。
试问他们一个是修道的,一个是通儒的,相差地果真如此多吗?
还是说他这些年看的儒家经论,半点没有效果,最后统统被自己读进了狗肚子里?
他们一行人坐了两刻有余的车才到都城。这座城池与长安颇为相似,不过是从长安的一百零九坊改成了六十六坊,快要缩小了一半。
至于建筑风格,秦英看到那熟悉的黄瓦红柱,几乎以为自己是在梦中重新回了长安。
等一层层人手通传到国主那边,秦英跪在大殿前,想这高句丽的都城如此模仿长安,正是国主不偏安一隅,野心勃勃的表现啊。
高句丽国主引见了李唐使团,听秦英讲到了鸭绿江畔的尸山骨丘,面色却毫无动容。他不给秦英深谈的机会,很快将话题转到了旁处,比如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秦英在国主那边碰了个软钉子也没有气馁,就着偏离的话头继续说了下去。落得一个宾主和谐的局面。
国主看为首的出使者是这么小的孩童,一开始并没放在心上,然而当他用言语试探不出秦英的深浅时,对她的态度不由得谨慎了些。
宾主坐在殿内交言到了酉时。
国主邀请李唐使团半时辰后到长露殿,赴接风洗尘的夜宴,之后他在簇拥中回去休息。
夜宴上两国官员喝了酒,交谈都比较比较随意了。
秦英这为首出使者,得到了高句丽诸位官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