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北雄>第703章暗谋(一)

王氏才女当年就曾在王氏围墙之内说过,言于暗室,必生诡谋,这并非是随口道来的说法,还真有些道理和依据。

你想想,在灯火昏黑的私宅之中,两三个人凑在一处,那平日里不能说出来的想法也就能聊一聊,平时不敢有的想法,可能也就会冒出来了。

所以又有说法,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做大事的人,必定要与阴谋为伍,你弄那许多人来相商,还谈什么阴谋诡计,直接你就“光明正大”了。

权谋这东西,明暗交织,凡能驾驭者,必有分寸,不然明的被你在私室之中说起,暗的却让你摆在光天化日之下,那是要掉脑袋的。

范文进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也准备好了跟突然到访的刘赟商量些凶险的阴谋诡计,只是他怕刘赟不明白,尤其是刘赟作为内史令,深夜间跑到四处漏风的太子府中,行迹会不会落在旁人眼里?

范文进是个很喜欢从大局着眼的人,可悲催的是,他从来没有掌控过大局,换句话说,他属于后来的文人们很愿意鼓吹的谋士之列。

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受到后来人所追捧呢,很简单,谋士不用负担那么重的责任,他只出主意,出彩的地方多,一旦事败,一句主公不听良言相劝云云,便把责任推卸掉了。

而且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别以为谋士好当,谋士的生活很刺激,动不动就惹了主公不高兴,掉了脑袋,也就是说,他不用为事实本身负太大的责任,可他却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一个典型的文人职位。

既能淋漓尽致的体现文人的才智和价值所在,生涯又偏于起伏跌宕,也便符合了传名于后世的诸般条件。

实际上呢,在乱纷纷的世道里,很多后来人口中的智谋之士都是身不由己,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一群人。

就像来到姑藏的范文进,一天下来,不管他有怎样的才智,都不得不将希望放在一个头一次见面的人身上。

这无疑是现实对智谋之士的一种深切的嘲讽。

当然,范文进还无法跟那些古之俊杰比肩,人们也习惯以成败而论英雄,此时的范文进也根本无暇去想自己的身后之名,正当壮年的他正在努力挣扎中……

局面之紧迫,在他和刘赟的夜谈当中表现的很清楚。

几乎没什么寒暄,更不存在试探,早有准备的李赟当即便先向他大略的说起了姑藏的形势。

皇帝病重,已不见外臣,刘赟率先陈述了一个事实,至于之前或如今其中有着怎样的一些故事,李赟没说,范文进也不会愚蠢到去问一问,现在谁能和皇帝见面,消息又是怎么传开的,几乎弄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李轨又是不是真的病的很重。

因为这很没必要,除了显示你抓不住重点,让人看轻之外,不存在任何好处。

人家想用这个告诉你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病了,才是如今局面的根源所在,不然的话,姑藏城中绝不会剑拔弩张至此,让外人来看笑话。

接下来李赟用的都是叙述句,很快便让范文进对凉国都城中的势力分布有了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先就是安氏兄弟,他们身后是昭武九姓胡人,大业年间,因突厥分裂,杨广志得意满之下,目光转向西域,于是,昭武九姓自此复兴,族人行迹遍布西域诸国,远达中亚。

隋末战乱一起,商路断绝,昭武一族失了靠山,立时损失惨重,安修仁用商人的眼光看中了李轨,与之相交,助其起兵,可以说,安修仁在李轨称霸河西的过程中,贡献是非常大的。

李轨称帝之后,作为回报,也是出于安抚西北诸部人心,安修仁以凉王府司马之职出任户部尚书。

其实照着李轨治下的局面而言,安修仁坐大是不可挽回的一件事情,西北族群太多太杂,安修仁和他的族人们往来行商,跟各部都有一定的交情,重用安修仁,更有利于稳定河西人心。

而到了今日,安修仁用颇为圆滑的手段,笼络住了羌族诸部,和投向李轨的吐谷浑的一些部族也在眉来眼去。

可以说,安修仁所代表的西北胡人诸部,是如今姑藏城中最大,也是最为躁动的一股势力,一旦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血洗了姑藏城都有可能。

相比之下,迟来的安兴贵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给那些心怀异志的人带来了李唐皇帝的承诺。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李轨一病,本就作为李唐使者来到姑藏,并借安修仁之助,在李轨治下为官的他,再不用遮掩什么。

这是一件比较诡异的事情,既显示出了李轨的度量,也表明了安修仁的强大和狡诈。

除了安氏兄弟之外,最顽固也最排斥安修仁等人的无疑是以关谨,李赟,曹珍等为首的人们。

这无关大义,而是正经的民族之别而致,朔风凛冽的西北诸郡从来都是民族混居之地,因为相貌,生活习惯,风俗等差异,造成的冲突,杀戮已经不知凡几。

可自西魏渐渐强盛以来,不管是鲜卑贵戚,还是汉人后裔,来到西北之后,头一个要整治的都是以吐谷浑和羌族为首的胡人族群。

换句话说,渐以汉人自居的鲜卑政权,在涉及西北的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其他族类都处在底层,只有鲜卑人和汉人才能高居人上。

于是乎,从西魏宇文泰,甚至是之前开始,和西北各类胡族部落的战争就从没有停止过,而且胜多败少,每次战争过后,都产生很多奴隶,同


状态提示:第703章暗谋(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